【奧修】带着游戏的心情去追求
2016-02-16 09:25
愤怒是什么?我要如何保持冷静和沉着,但是在重要的片刻仍能够反应?
愤怒的心理就是你想要某些东西,有人阻止你去得到它,有人在中间阻碍。你的整个能量想要去得到什么东西,而有人阻碍了那个能量,因此你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受挫的能量就变成愤怒,变成对那个破坏你去达成体的欲望的人生气。
你无法避免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副产物,但是你能够做其他的事,好让那个副产物根本就不发生。
在生活当中,记住一件事:永远不要欲求一样东西欲求得太强烈,好像它是一个生死的问题。稍微带着一点游戏的心情。
我并不是在说不要欲求,因为那会变成你的压抑。我是说,你还是去欲求,但是让那个欲求带着游戏的心情,如果你能够得到它,那很好,如果你得不到它,或许是时机不对,我们下一次再看看,学习一些游戏的艺术。
我们变得跟欲望非常认同,因此当它受到阻碍,我们自己的能量就变成了火焰,它会烫到你,在那种几乎是疯狂的状态下,你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你会做出将来会后悔的事。它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你的整个人生纠缠进去。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几千年来,他们一直都在说:"要变得无欲。"
这是在要求不合乎人性的事,即使那个叫你"要变得无欲的人也是在给你一个动机、一个欲望:如果你变得无欲,你就会达到最终的自由--莫克夏或涅槃。那也是一种欲望。
你可以为某种更大的欲望而压抑较小的欲望,你或许甚至会忘掉你仍然是同一个人,你只是改变了那个目标,的确没有很多人想要去达到莫克夏,所以你不会有太大的竞争。
事实上,别人会觉得非常高兴说你已经开始走向莫克夏--生活上减少了一个竞争者,但是就你而言,并没有什么改变。如果有任何东西来打扰你对莫克夏的欲望,那个愤怒就会再度燃起,这时间,那个愤怒将会更大,因为现在那个欲望已经变得更大,愤怒永远跟欲望成正比。
我听说:
有三家修道院,基督教的修道院,它们非常靠近,都在森林里。有一天,三个修道士在十字路口碰面,他们从村子要回到他们的修道院,他们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修道院,他们已经很疲倦了,因此坐在树下休息,开始聊天来打发时间。其中有一个人说:"有一件你们必须接受的事就是:就学问来讲,我们的修道院是最好的。"
另外一个修道士说:"我同意,它的确是如此,你们那些人都很有学问,但是就修行来讲,就苦修来讲,就灵性的训练来讲,你们远不及我们的僧院。你要记住,学问无法帮助你达成真理,只有灵性的修行能够帮助你达成真理,而就这一方面而言,我们是最好的。"
第三个修士说:"你们两个人都说得对,第一个修道院是学问最好的,第二个修道院是灵性的的修行、苦行和断食方面最好的,但是就谦虚和无我来讲,我们是最好的。"
谦虚和无我……那个人似乎完全没有觉知到他在说什么:"就谦虚和无我而言,我们是最好的。"
即使谦虚也可以变成一个自我的旅程(egotrip),无我也可以变成一个自我的旅程,一个人必须非常警觉。
你不应该试图去停止愤怒,你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去控制你的愤怒,否则它将会烫到你,它将会摧毁你。我要说的是:你必须找到它的根源,那个根源一直都是欲望受到阻碍,那个挫折产生了愤怒。
不要把欲望看得很严肃,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很严肃。很不幸地,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把幽默感看成是宗教人士基本上要具备的品质之一。我想要你们了解,幽默感和游戏的心情应该是基本的品质,你不应该把事情看得太严肃,那么愤怒就不会升起。
你可以对这整个事情一笑置之,你可以开始笑你自己,你可以开始笑那个会使你愤怒的情况,要用游戏的心情、用幽默感、用你的笑声。
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有无数的人,每一个人都想要去得到某些东西,有时候人们会互相挡着路,那是很自然的,并不是说他们想要这样,只是那个情况就是这样,它碰巧是这样。
我永远无法忘掉一个例子,一个事件……
有一个角力比赛,一个区域性的比赛,该区的学校都参加了,我的母校没有很好的角力选手,但是最后还是弄出一个年轻人,他说:"我并不是一个角力选手。"但是我说:"你看看这件事,如果不参加会看起来很糟糕。"
他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他说:"既然你们这样说,既然你们都认为我去参加是好的……但是我根本什么都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去过体育馆,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练习,你们却硬把我推上来,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如果你们找不到其他人,那么好吧!"
所以他就代表我们学校参加。奇怪的是,因为他不紧张,他随时都准备要被打败,所以他的心情很放松,他居然打进了准决赛!我们学校的老师、校长和同学简直都不能相信,这个人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在最后一个回合,他的对手真的是一个壮汉,全身都是肌肉,他的确是一位受过训练的角力选手,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学生,他是某一个学校请来的角力选手。我们都替我们那个可怜的家伙担心,他站在那个人的旁边看起来就觉得很小,我们都担心事情会变得怎么样。
但是结果却超乎每一个人的预料,我们那个角力选手在整个场地跑来跑去,在比赛之前先跳一阵子的舞,他的对手看到他的举动觉得有一点不安,然后我们那个角力选手就平躺在对手的前面,他告诉他说:"请你坐在我的胸部上,成为一个胜利者,不必要地比赛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几乎每一个人都很赏识那个人的幽默感,即使对方那个角力选手也笑了,他说:"我已经比赛过很多次,但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不能够坐在你的胸部上,我希望裁判宣布我们平手。"
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个人都不想被打败,这么富于游戏的心情,这么幽默的一个人,他躺在地面上说:"现在你可以坐在我的胸部上面,让裁判宣布你的胜利,而我被打败了。"
我无法忘掉那件事,简单的理由是:即使在那个被打败的片刻,那个人也将它改变成一种胜利,他几乎就是那个胜利者。
没有愤怒,也没有受到挫折的问题,他只是接受那个事实:他不是一个角力选手,最好老实一点,为什么要不必要地去战斗而被打败呢?
如果他的对手坐在他的胸部上,那有多难看,那会看起来很丑,别人会觉得他风度不好,所以他必须告诉裁判说:
"宣布我们两个人平手,这个人不宜宣布被打败。我从他身上所学习到的,比我在以前很多次的比赛当中所学习到的都来得多,这一次根本就不算是比赛,但这是一次很好的经验:一个人可以把事情看轻松。"
只要开始去想想你自己很轻松,没有什么特别,你不一定要胜利,你不一定要在每一个场合都成功,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而我们只是渺小的人,一旦你有了这样的了解,每一件事都会变得可以接受,愤怒就消失了,那个消失将会带给你一个新的惊讶,因为当愤怒消失,它会留下一个很大的慈悲、爱和友谊的能量。
作者:奥修
搜索此博客
热门博文
-
精选博文 ❄ 固定连接 (画龙点睛) 、 编辑 (画龙点睛) 、、 自然医学 【自然医学——我的谷歌文档“东至医学”网络笔记入口,点击上面图片进入。】 转到此 Sway ❄ 奥修在线电子书 ❄ ❄ 奥修静心目录 ❄ 静心不是集中精神 是我在静心中跳舞还是我的身...
-
一天一杯有益健康,一天两杯好处更多 http://cn.wsj.com/gb/20101206/hea081031.asp?source=UpFeature 最 新研究发现,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中年女性老了以后身体更健康。 此 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有规律的饮酒对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都...
-
Facebook 接管互联网 2010-12-12 10:32:42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5304 跟帖 6 条 Facebook的社交体系已经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但还缺乏一个地基来串联和支撑这个社交王国的运行,现在扎克伯格找到了这个地基...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奥修:带着游戏的心情去追求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冬天衣服晒不干,只要用“它”,轻松搞定
冬天衣服晒不干,只要用"它",轻松搞定
2016年02月16日 5:48
想穿的衣服还没干,怎么办?
想穿的衣服还没干?不用辛苦用吹风机,只要用"这个"家里都有东物品,不到1分钟就干了。
把衣服放在袋内,吹风机往袋内吹,衣服很快就干。(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网友提供超好方法:
把衣服放在袋内,吹风机往袋内吹,袋口要缩小让热风在袋子内,衣服很快就干。
但是要提醒大家,在吹的时候,要选择用纸袋,不要用塑胶袋。因为纸袋可以让吹的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散掉。
记得把袋口稍稍合起来哦!
责任编辑: 梅媛
2016年02月16日 5:48
想穿的衣服还没干,怎么办?
想穿的衣服还没干?不用辛苦用吹风机,只要用"这个"家里都有东物品,不到1分钟就干了。
把衣服放在袋内,吹风机往袋内吹,衣服很快就干。(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网友提供超好方法:
把衣服放在袋内,吹风机往袋内吹,袋口要缩小让热风在袋子内,衣服很快就干。
但是要提醒大家,在吹的时候,要选择用纸袋,不要用塑胶袋。因为纸袋可以让吹的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散掉。
记得把袋口稍稍合起来哦!
责任编辑: 梅媛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
【推荐】Sri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教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zNDgxMg==&mid=413170823&idx=3&sn=90f39df4cdef48e23254528905fdf4d1&scene=23&srcid=0206sWAM5xvpI63mDb8Gg5Ol#rd
【推荐】Sri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教诲
2016-02-04 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提示: 点击上方↑新地球全息彩虹桥免费关注↑↑↑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世界因爱而生!
4:04
【彩虹桥】精选音乐分享
来自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智瑜伽在古代以伟大的哲学家商揭罗(Shankara)为代表人物;而在近代,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则是全球公认的智瑜伽和不二论圣哲。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印度的"觉者",随着其传记与对话录在欧美出版,拉玛那·马哈希的名字已闻名世界。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任职副总统的拉达克里斯那这样评价道:"拉玛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
拉玛那·马哈希的教诲
1.完整的"我"是无限的海洋;自我,"我"之思维只会在海洋中留下泡沫,它即个人生命,也就是个人灵魂。泡沫也是水,当它破灭时,它只会汇入海洋。当只残留一个泡沫时,它也仍然是海洋的一部分。
2.以"我"是谁来参问。
"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好象是在撩拨心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也将烧灭。
在这之后,就会有自性的了悟。
3.当精微的心智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就显现了,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就消失了,而本来的自性便会照耀。
4.除了参问,若用其他故意控制心智的方法,那么心智会在表面上受控制,然后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也是如此。就好象控制呼吸的修行,观想,重复念咒等等,都是使得心智平静的助力而已。通过上述方法,心智会变得定于一点,这样的心智参问自性会比较容易,因为如此一来,心智的纯净品质会增加,而这对参问自性有所帮助。
5.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解自己,而无法依靠别人。难道名叫拉玛那的人,必须要靠照镜子来知道他就是拉玛那吗?
6.一个人应该坚持对自性的禅定,而非屈从在"可不可能"的怀疑之下。就是大罪人,也不用忧虑哭泣说:"哦,我是罪人,怎么能得救?"一个人应当全然抛弃"我是罪人"的想法,并深锐地集中在对自我的禅定上,那么此人必能成就。
并非有一个好,一个坏的两个心智。心智只有一个,倒是残存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幸运的,一种是不幸的。当心智受到幸运的妄念影响,它便被称为好;当它受到不幸的影响,它便被视为坏。
心智不应任它游荡到世俗的对象,以及有关他人的事物之上。无论他人有多可恶,也不应怀恨。贪婪与愤怒,都需要戒除。所有你施与别人的,你也施与了自己。如果这个道理,谁不会施与他人呢?当一个人的自身生起,一切就生起;当一个人的自身平静,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
7.存在或曰觉知是唯一的实相。觉知加醒来,我们称为醒来。觉知加入睡,我们称为入睡。觉知加做梦,我们称为做梦。觉知是所有画面得以展现生灭的屏幕。屏幕是实相,那些画面不过是屏幕上的影像。
8.臣服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臣服。一个是质询"我"的源头,并融于那个源头。
另一个方式是:自我感到:"我自己是彻底无助的,唯有上帝是无所不能,除了将自己完全的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其他方式会得到绝对的安全。"这样逐渐培育一种确信:唯有上帝无所不在,私我毫不重要。
这两种方式都能抵达相同的目标。彻底的臣服是解脱的又名。
9.醒和梦的状态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入梦的时间短,醒着的时间长。两者都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的真实状态叫做turiya ,是超越醒,梦以及睡眠状态的。
10.我并没有说古鲁是不需要的。只是古鲁并不必然永远是以人类的形式出现。
首先,一个人认定他自己较无能无知,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掌控着他以及整个世界的命运,于是信仰上帝或献身巴克提。当他达到某个阶段并且变得适合觉悟时,他所信仰的上帝就以古鲁的形式出现并引导他。而那个古鲁只是来告诉他"上帝在你之内,潜入其中并成为它。"上帝,古鲁以及大我都是同一个。
11.人们总是无法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实的大我。有谁是无法意识到大我的?人们只对神秘的事物惑兴趣,譬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简单的真相是不吸引人的。因此宗教纵容他们,最后还是要把他们带回大我。既然你最终还是回到大我,何不在当下便安住于大我
附: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ish)说:任何个体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作出的努力都只能加强个体做者感,而个体做者感正是个体的根本。显然,因为我们要"达成"的是个体成就感的消失,所以,任何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这个"达成"。因此,拉玛那认为,理解个体做者的不存在才是最重要的——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这种理解从理智到直觉,再到对自性的知觉的自发深入的过程。
为了加深理解,拉玛那认为,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也算是一种实践,不过,这种实践并不增强个人做者感(参见拉玛那1998年出版的《你的头在老虎嘴中》)。对于自己的体验,拉玛那认为只需要关注和看着,从中领悟到一切决定和行为都是完全自发地发生的,其中并没有任何决定者或做者。此外,拉玛那也强调如实接受(acceptance of what-is),或称为对神的意志的臣服——是做者感消失的一种自发现象。
在《终极真理》(The Final Truth)一书中,拉玛那将觉悟追求者分为三类:
a)最高级的一类,只需要关于认同和个体的本质的简单根本教导,就能立即觉悟,即认识自我;
b)中级的一类,除了简单根本的教导,还需要一些努力(并不是个体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觉悟;
c)低级的一类,则需要长年的觉悟教导和实践,才可能觉悟。其中,最高级的一类不需要觉悟实践,只需要某种形式的正确教导就足够了;而对于低级的一类,对觉悟实践的兴趣只是开端,他们认为"一定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或"生活一定还有比这更多的意义",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以上三类觉悟追求者中的中级者,拉玛那有时则提及马哈虚在印度Tiruvannamalai教导的质询实践——这是一种"直接法门",因为它质询的是唯一存在的问题,即关于个体幻象的问题。对个体存在的质询不会加强个体概念,而且可以帮助认识个体的不存在。
当代有好几位觉悟者都教导质询法门,比如,印度Lucknow的Poonjaji(也称为Papaji, 已故)和加拿大Santa Cruz的SAT (Society of Abidance in Truth)的Nome,都以各自的方式教导质询。其中,Poonjaji自称为马哈虚的直接弟子(虽然马哈虚本人不承认有过任何弟子),而Nome(太年轻,不可能是马哈虚的直接弟子)则应该是通过学习马哈虚的教导觉悟的。
此外,与Nome一起在SAT执教的Russell Smith除学习马哈虚的教导外,还学习禅(一种中国佛教,是禅佛教的前身)。还有加拿大Novato的Gangaji,她是Poonjaji的直接弟子,也在按自己的方式教导质询。关于质询法门,拉玛那的师傅Nisargadatta Maharaj有时教导质询,有时则不——这取决于学生的意识状态;而拉玛那除了在《终极真理》详细介绍质询外,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就很少提及了(偶尔在介绍教法实践时提到),因为他更喜欢强调理解与如何深入理解。不过,拉玛那也经常在谈话中提出质询,如"谁是这个提问题的人?",或"是谁在寻求?"——这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根本不存在能够做任何事的"你"。
质询法门的目的是为了质疑"我"的存在,并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真实自性(纯粹的知觉-在),最终使我们摆脱与我-概念的认同而认识自性。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使人体验到对我-实体不在的突然知觉,和我-实体的分离感和受苦的消失。
马哈虚认为,只有两种觉悟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消除个体感——质询与对神的臣服。拉玛那认为臣服等价于如实接受或接受神的意志,马哈虚则认为臣服也包括对师傅的奉爱和臣服,因为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体,所以,师傅与自我或神并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奉爱瑜珈的实践者起初对师傅的奉爱最终会变成神圣爱的表现。
简介: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生于南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大师,是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
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
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
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微信公众平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公众微信:UFOzzzzzz
明鸿疗愈净化小屋
淘宝微店名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http://shop116833565.taobao.com/index.htm
深圳/北京量子催眠可联系
个人微信:UFOzzzz(备注催眠)
点击左下角查看微店
http://weidian.com/?userid=337258362&wfr=qfriend
【推荐】Sri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教诲
2016-02-04 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提示: 点击上方↑新地球全息彩虹桥免费关注↑↑↑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世界因爱而生!
4:04
【彩虹桥】精选音乐分享
来自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智瑜伽在古代以伟大的哲学家商揭罗(Shankara)为代表人物;而在近代,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则是全球公认的智瑜伽和不二论圣哲。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印度的"觉者",随着其传记与对话录在欧美出版,拉玛那·马哈希的名字已闻名世界。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任职副总统的拉达克里斯那这样评价道:"拉玛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
拉玛那·马哈希的教诲
1.完整的"我"是无限的海洋;自我,"我"之思维只会在海洋中留下泡沫,它即个人生命,也就是个人灵魂。泡沫也是水,当它破灭时,它只会汇入海洋。当只残留一个泡沫时,它也仍然是海洋的一部分。
2.以"我"是谁来参问。
"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好象是在撩拨心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也将烧灭。
在这之后,就会有自性的了悟。
3.当精微的心智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就显现了,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就消失了,而本来的自性便会照耀。
4.除了参问,若用其他故意控制心智的方法,那么心智会在表面上受控制,然后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也是如此。就好象控制呼吸的修行,观想,重复念咒等等,都是使得心智平静的助力而已。通过上述方法,心智会变得定于一点,这样的心智参问自性会比较容易,因为如此一来,心智的纯净品质会增加,而这对参问自性有所帮助。
5.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解自己,而无法依靠别人。难道名叫拉玛那的人,必须要靠照镜子来知道他就是拉玛那吗?
6.一个人应该坚持对自性的禅定,而非屈从在"可不可能"的怀疑之下。就是大罪人,也不用忧虑哭泣说:"哦,我是罪人,怎么能得救?"一个人应当全然抛弃"我是罪人"的想法,并深锐地集中在对自我的禅定上,那么此人必能成就。
并非有一个好,一个坏的两个心智。心智只有一个,倒是残存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幸运的,一种是不幸的。当心智受到幸运的妄念影响,它便被称为好;当它受到不幸的影响,它便被视为坏。
心智不应任它游荡到世俗的对象,以及有关他人的事物之上。无论他人有多可恶,也不应怀恨。贪婪与愤怒,都需要戒除。所有你施与别人的,你也施与了自己。如果这个道理,谁不会施与他人呢?当一个人的自身生起,一切就生起;当一个人的自身平静,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
7.存在或曰觉知是唯一的实相。觉知加醒来,我们称为醒来。觉知加入睡,我们称为入睡。觉知加做梦,我们称为做梦。觉知是所有画面得以展现生灭的屏幕。屏幕是实相,那些画面不过是屏幕上的影像。
8.臣服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臣服。一个是质询"我"的源头,并融于那个源头。
另一个方式是:自我感到:"我自己是彻底无助的,唯有上帝是无所不能,除了将自己完全的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其他方式会得到绝对的安全。"这样逐渐培育一种确信:唯有上帝无所不在,私我毫不重要。
这两种方式都能抵达相同的目标。彻底的臣服是解脱的又名。
9.醒和梦的状态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入梦的时间短,醒着的时间长。两者都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的真实状态叫做turiya ,是超越醒,梦以及睡眠状态的。
10.我并没有说古鲁是不需要的。只是古鲁并不必然永远是以人类的形式出现。
首先,一个人认定他自己较无能无知,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掌控着他以及整个世界的命运,于是信仰上帝或献身巴克提。当他达到某个阶段并且变得适合觉悟时,他所信仰的上帝就以古鲁的形式出现并引导他。而那个古鲁只是来告诉他"上帝在你之内,潜入其中并成为它。"上帝,古鲁以及大我都是同一个。
11.人们总是无法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实的大我。有谁是无法意识到大我的?人们只对神秘的事物惑兴趣,譬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简单的真相是不吸引人的。因此宗教纵容他们,最后还是要把他们带回大我。既然你最终还是回到大我,何不在当下便安住于大我
附: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ish)说:任何个体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作出的努力都只能加强个体做者感,而个体做者感正是个体的根本。显然,因为我们要"达成"的是个体成就感的消失,所以,任何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这个"达成"。因此,拉玛那认为,理解个体做者的不存在才是最重要的——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这种理解从理智到直觉,再到对自性的知觉的自发深入的过程。
为了加深理解,拉玛那认为,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也算是一种实践,不过,这种实践并不增强个人做者感(参见拉玛那1998年出版的《你的头在老虎嘴中》)。对于自己的体验,拉玛那认为只需要关注和看着,从中领悟到一切决定和行为都是完全自发地发生的,其中并没有任何决定者或做者。此外,拉玛那也强调如实接受(acceptance of what-is),或称为对神的意志的臣服——是做者感消失的一种自发现象。
在《终极真理》(The Final Truth)一书中,拉玛那将觉悟追求者分为三类:
a)最高级的一类,只需要关于认同和个体的本质的简单根本教导,就能立即觉悟,即认识自我;
b)中级的一类,除了简单根本的教导,还需要一些努力(并不是个体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觉悟;
c)低级的一类,则需要长年的觉悟教导和实践,才可能觉悟。其中,最高级的一类不需要觉悟实践,只需要某种形式的正确教导就足够了;而对于低级的一类,对觉悟实践的兴趣只是开端,他们认为"一定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或"生活一定还有比这更多的意义",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以上三类觉悟追求者中的中级者,拉玛那有时则提及马哈虚在印度Tiruvannamalai教导的质询实践——这是一种"直接法门",因为它质询的是唯一存在的问题,即关于个体幻象的问题。对个体存在的质询不会加强个体概念,而且可以帮助认识个体的不存在。
当代有好几位觉悟者都教导质询法门,比如,印度Lucknow的Poonjaji(也称为Papaji, 已故)和加拿大Santa Cruz的SAT (Society of Abidance in Truth)的Nome,都以各自的方式教导质询。其中,Poonjaji自称为马哈虚的直接弟子(虽然马哈虚本人不承认有过任何弟子),而Nome(太年轻,不可能是马哈虚的直接弟子)则应该是通过学习马哈虚的教导觉悟的。
此外,与Nome一起在SAT执教的Russell Smith除学习马哈虚的教导外,还学习禅(一种中国佛教,是禅佛教的前身)。还有加拿大Novato的Gangaji,她是Poonjaji的直接弟子,也在按自己的方式教导质询。关于质询法门,拉玛那的师傅Nisargadatta Maharaj有时教导质询,有时则不——这取决于学生的意识状态;而拉玛那除了在《终极真理》详细介绍质询外,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就很少提及了(偶尔在介绍教法实践时提到),因为他更喜欢强调理解与如何深入理解。不过,拉玛那也经常在谈话中提出质询,如"谁是这个提问题的人?",或"是谁在寻求?"——这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根本不存在能够做任何事的"你"。
质询法门的目的是为了质疑"我"的存在,并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真实自性(纯粹的知觉-在),最终使我们摆脱与我-概念的认同而认识自性。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使人体验到对我-实体不在的突然知觉,和我-实体的分离感和受苦的消失。
马哈虚认为,只有两种觉悟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消除个体感——质询与对神的臣服。拉玛那认为臣服等价于如实接受或接受神的意志,马哈虚则认为臣服也包括对师傅的奉爱和臣服,因为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体,所以,师傅与自我或神并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奉爱瑜珈的实践者起初对师傅的奉爱最终会变成神圣爱的表现。
简介: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生于南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大师,是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
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
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
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微信公众平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公众微信:UFOzzzzzz
明鸿疗愈净化小屋
淘宝微店名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http://shop116833565.taobao.com/index.htm
深圳/北京量子催眠可联系
个人微信:UFOzzzz(备注催眠)
点击左下角查看微店
http://weidian.com/?userid=337258362&wfr=qfriend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教诲
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教诲
2016-02-04
智瑜伽在古代以伟大的哲学家商揭罗(Shankara)为代表人物;而在近代,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则是全球公认的智瑜伽和不二论圣哲。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印度的"觉者",随着其传记与对话录在欧美出版,拉玛那·马哈希的名字已闻名世界。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任职副总统的拉达克里斯那这样评价道:"拉玛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
拉玛那·马哈希的教诲
1.完整的"我"是无限的海洋;自我,"我"之思维只会在海洋中留下泡沫,它即个人生命,也就是个人灵魂。泡沫也是水,当它破灭时,它只会汇入海洋。当只残留一个泡沫时,它也仍然是海洋的一部分。
2.以"我"是谁来参问。
"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好象是在撩拨心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也将烧灭。
在这之后,就会有自性的了悟。
3.当精微的心智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就显现了,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就消失了,而本来的自性便会照耀。
4.除了参问,若用其他故意控制心智的方法,那么心智会在表面上受控制,然后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也是如此。就好象控制呼吸的修行,观想,重复念咒等等,都是使得心智平静的助力而已。通过上述方法,心智会变得定于一点,这样的心智参问自性会比较容易,因为如此一来,心智的纯净品质会增加,而这对参问自性有所帮助。
5.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解自己,而无法依靠别人。难道名叫拉玛那的人,必须要靠照镜子来知道他就是拉玛那吗?
6.一个人应该坚持对自性的禅定,而非屈从在"可不可能"的怀疑之下。就是大罪人,也不用忧虑哭泣说:"哦,我是罪人,怎么能得救?"一个人应当全然抛弃"我是罪人"的想法,并深锐地集中在对自我的禅定上,那么此人必能成就。
并非有一个好,一个坏的两个心智。心智只有一个,倒是残存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幸运的,一种是不幸的。当心智受到幸运的妄念影响,它便被称为好;当它受到不幸的影响,它便被视为坏。
心智不应任它游荡到世俗的对象,以及有关他人的事物之上。无论他人有多可恶,也不应怀恨。贪婪与愤怒,都需要戒除。所有你施与别人的,你也施与了自己。如果这个道理,谁不会施与他人呢?当一个人的自身生起,一切就生起;当一个人的自身平静,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
7.存在或曰觉知是唯一的实相。觉知加醒来,我们称为醒来。觉知加入睡,我们称为入睡。觉知加做梦,我们称为做梦。觉知是所有画面得以展现生灭的屏幕。屏幕是实相,那些画面不过是屏幕上的影像。
8.臣服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臣服。一个是质询"我"的源头,并融于那个源头。
另一个方式是:自我感到:"我自己是彻底无助的,唯有上帝是无所不能,除了将自己完全的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其他方式会得到绝对的安全。"这样逐渐培育一种确信:唯有上帝无所不在,私我毫不重要。
这两种方式都能抵达相同的目标。彻底的臣服是解脱的又名。
9.醒和梦的状态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入梦的时间短,醒着的时间长。两者都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的真实状态叫做turiya ,是超越醒,梦以及睡眠状态的。
10.我并没有说古鲁是不需要的。只是古鲁并不必然永远是以人类的形式出现。
首先,一个人认定他自己较无能无知,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掌控着他以及整个世界的命运,于是信仰上帝或献身巴克提。当他达到某个阶段并且变得适合觉悟时,他所信仰的上帝就以古鲁的形式出现并引导他。而那个古鲁只是来告诉他"上帝在你之内,潜入其中并成为它。"上帝,古鲁以及大我都是同一个。
11.人们总是无法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实的大我。有谁是无法意识到大我的?人们只对神秘的事物惑兴趣,譬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简单的真相是不吸引人的。因此宗教纵容他们,最后还是要把他们带回大我。既然你最终还是回到大我,何不在当下便安住于大我
附: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ish)说:任何个体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作出的努力都只能加强个体做者感,而个体做者感正是个体的根本。显然,因为我们要"达成"的是个体成就感的消失,所以,任何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这个"达成"。因此,拉玛那认为,理解个体做者的不存在才是最重要的——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这种理解从理智到直觉,再到对自性的知觉的自发深入的过程。
为了加深理解,拉玛那认为,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也算是一种实践,不过,这种实践并不增强个人做者感(参见拉玛那1998年出版的《你的头在老虎嘴中》)。对于自己的体验,拉玛那认为只需要关注和看着,从中领悟到一切决定和行为都是完全自发地发生的,其中并没有任何决定者或做者。此外,拉玛那也强调如实接受(acceptance of what-is),或称为对神的意志的臣服——是做者感消失的一种自发现象。
在《终极真理》(The Final Truth)一书中,拉玛那将觉悟追求者分为三类:
a)最高级的一类,只需要关于认同和个体的本质的简单根本教导,就能立即觉悟,即认识自我;
b)中级的一类,除了简单根本的教导,还需要一些努力(并不是个体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觉悟;
c)低级的一类,则需要长年的觉悟教导和实践,才可能觉悟。其中,最高级的一类不需要觉悟实践,只需要某种形式的正确教导就足够了;而对于低级的一类,对觉悟实践的兴趣只是开端,他们认为"一定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或"生活一定还有比这更多的意义",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以上三类觉悟追求者中的中级者,拉玛那有时则提及马哈虚在印度Tiruvannamalai教导的质询实践——这是一种"直接法门",因为它质询的是唯一存在的问题,即关于个体幻象的问题。对个体存在的质询不会加强个体概念,而且可以帮助认识个体的不存在。
当代有好几位觉悟者都教导质询法门,比如,印度Lucknow的Poonjaji(也称为Papaji, 已故)和加拿大Santa Cruz的SAT (Society of Abidance in Truth)的Nome,都以各自的方式教导质询。其中,Poonjaji自称为马哈虚的直接弟子(虽然马哈虚本人不承认有过任何弟子),而Nome(太年轻,不可能是马哈虚的直接弟子)则应该是通过学习马哈虚的教导觉悟的。
此外,与Nome一起在SAT执教的Russell Smith除学习马哈虚的教导外,还学习禅(一种中国佛教,是禅佛教的前身)。还有加拿大Novato的Gangaji,她是Poonjaji的直接弟子,也在按自己的方式教导质询。关于质询法门,拉玛那的师傅Nisargadatta Maharaj有时教导质询,有时则不——这取决于学生的意识状态;而拉玛那除了在《终极真理》详细介绍质询外,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就很少提及了(偶尔在介绍教法实践时提到),因为他更喜欢强调理解与如何深入理解。不过,拉玛那也经常在谈话中提出质询,如"谁是这个提问题的人?",或"是谁在寻求?"——这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根本不存在能够做任何事的"你"。
质询法门的目的是为了质疑"我"的存在,并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真实自性(纯粹的知觉-在),最终使我们摆脱与我-概念的认同而认识自性。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使人体验到对我-实体不在的突然知觉,和我-实体的分离感和受苦的消失。
马哈虚认为,只有两种觉悟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消除个体感——质询与对神的臣服。拉玛那认为臣服等价于如实接受或接受神的意志,马哈虚则认为臣服也包括对师傅的奉爱和臣服,因为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体,所以,师傅与自我或神并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奉爱瑜珈的实践者起初对师傅的奉爱最终会变成神圣爱的表现。
简介: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生于南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大师,是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
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
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
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2016-02-04
智瑜伽在古代以伟大的哲学家商揭罗(Shankara)为代表人物;而在近代,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则是全球公认的智瑜伽和不二论圣哲。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印度的"觉者",随着其传记与对话录在欧美出版,拉玛那·马哈希的名字已闻名世界。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任职副总统的拉达克里斯那这样评价道:"拉玛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
拉玛那·马哈希的教诲
1.完整的"我"是无限的海洋;自我,"我"之思维只会在海洋中留下泡沫,它即个人生命,也就是个人灵魂。泡沫也是水,当它破灭时,它只会汇入海洋。当只残留一个泡沫时,它也仍然是海洋的一部分。
2.以"我"是谁来参问。
"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好象是在撩拨心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也将烧灭。
在这之后,就会有自性的了悟。
3.当精微的心智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就显现了,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就消失了,而本来的自性便会照耀。
4.除了参问,若用其他故意控制心智的方法,那么心智会在表面上受控制,然后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也是如此。就好象控制呼吸的修行,观想,重复念咒等等,都是使得心智平静的助力而已。通过上述方法,心智会变得定于一点,这样的心智参问自性会比较容易,因为如此一来,心智的纯净品质会增加,而这对参问自性有所帮助。
5.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解自己,而无法依靠别人。难道名叫拉玛那的人,必须要靠照镜子来知道他就是拉玛那吗?
6.一个人应该坚持对自性的禅定,而非屈从在"可不可能"的怀疑之下。就是大罪人,也不用忧虑哭泣说:"哦,我是罪人,怎么能得救?"一个人应当全然抛弃"我是罪人"的想法,并深锐地集中在对自我的禅定上,那么此人必能成就。
并非有一个好,一个坏的两个心智。心智只有一个,倒是残存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幸运的,一种是不幸的。当心智受到幸运的妄念影响,它便被称为好;当它受到不幸的影响,它便被视为坏。
心智不应任它游荡到世俗的对象,以及有关他人的事物之上。无论他人有多可恶,也不应怀恨。贪婪与愤怒,都需要戒除。所有你施与别人的,你也施与了自己。如果这个道理,谁不会施与他人呢?当一个人的自身生起,一切就生起;当一个人的自身平静,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
7.存在或曰觉知是唯一的实相。觉知加醒来,我们称为醒来。觉知加入睡,我们称为入睡。觉知加做梦,我们称为做梦。觉知是所有画面得以展现生灭的屏幕。屏幕是实相,那些画面不过是屏幕上的影像。
8.臣服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臣服。一个是质询"我"的源头,并融于那个源头。
另一个方式是:自我感到:"我自己是彻底无助的,唯有上帝是无所不能,除了将自己完全的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其他方式会得到绝对的安全。"这样逐渐培育一种确信:唯有上帝无所不在,私我毫不重要。
这两种方式都能抵达相同的目标。彻底的臣服是解脱的又名。
9.醒和梦的状态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入梦的时间短,醒着的时间长。两者都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的真实状态叫做turiya ,是超越醒,梦以及睡眠状态的。
10.我并没有说古鲁是不需要的。只是古鲁并不必然永远是以人类的形式出现。
首先,一个人认定他自己较无能无知,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掌控着他以及整个世界的命运,于是信仰上帝或献身巴克提。当他达到某个阶段并且变得适合觉悟时,他所信仰的上帝就以古鲁的形式出现并引导他。而那个古鲁只是来告诉他"上帝在你之内,潜入其中并成为它。"上帝,古鲁以及大我都是同一个。
11.人们总是无法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实的大我。有谁是无法意识到大我的?人们只对神秘的事物惑兴趣,譬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简单的真相是不吸引人的。因此宗教纵容他们,最后还是要把他们带回大我。既然你最终还是回到大我,何不在当下便安住于大我
附: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ish)说:任何个体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作出的努力都只能加强个体做者感,而个体做者感正是个体的根本。显然,因为我们要"达成"的是个体成就感的消失,所以,任何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这个"达成"。因此,拉玛那认为,理解个体做者的不存在才是最重要的——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这种理解从理智到直觉,再到对自性的知觉的自发深入的过程。
为了加深理解,拉玛那认为,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也算是一种实践,不过,这种实践并不增强个人做者感(参见拉玛那1998年出版的《你的头在老虎嘴中》)。对于自己的体验,拉玛那认为只需要关注和看着,从中领悟到一切决定和行为都是完全自发地发生的,其中并没有任何决定者或做者。此外,拉玛那也强调如实接受(acceptance of what-is),或称为对神的意志的臣服——是做者感消失的一种自发现象。
在《终极真理》(The Final Truth)一书中,拉玛那将觉悟追求者分为三类:
a)最高级的一类,只需要关于认同和个体的本质的简单根本教导,就能立即觉悟,即认识自我;
b)中级的一类,除了简单根本的教导,还需要一些努力(并不是个体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觉悟;
c)低级的一类,则需要长年的觉悟教导和实践,才可能觉悟。其中,最高级的一类不需要觉悟实践,只需要某种形式的正确教导就足够了;而对于低级的一类,对觉悟实践的兴趣只是开端,他们认为"一定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或"生活一定还有比这更多的意义",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以上三类觉悟追求者中的中级者,拉玛那有时则提及马哈虚在印度Tiruvannamalai教导的质询实践——这是一种"直接法门",因为它质询的是唯一存在的问题,即关于个体幻象的问题。对个体存在的质询不会加强个体概念,而且可以帮助认识个体的不存在。
当代有好几位觉悟者都教导质询法门,比如,印度Lucknow的Poonjaji(也称为Papaji, 已故)和加拿大Santa Cruz的SAT (Society of Abidance in Truth)的Nome,都以各自的方式教导质询。其中,Poonjaji自称为马哈虚的直接弟子(虽然马哈虚本人不承认有过任何弟子),而Nome(太年轻,不可能是马哈虚的直接弟子)则应该是通过学习马哈虚的教导觉悟的。
此外,与Nome一起在SAT执教的Russell Smith除学习马哈虚的教导外,还学习禅(一种中国佛教,是禅佛教的前身)。还有加拿大Novato的Gangaji,她是Poonjaji的直接弟子,也在按自己的方式教导质询。关于质询法门,拉玛那的师傅Nisargadatta Maharaj有时教导质询,有时则不——这取决于学生的意识状态;而拉玛那除了在《终极真理》详细介绍质询外,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就很少提及了(偶尔在介绍教法实践时提到),因为他更喜欢强调理解与如何深入理解。不过,拉玛那也经常在谈话中提出质询,如"谁是这个提问题的人?",或"是谁在寻求?"——这是为了向学生强调根本不存在能够做任何事的"你"。
质询法门的目的是为了质疑"我"的存在,并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真实自性(纯粹的知觉-在),最终使我们摆脱与我-概念的认同而认识自性。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使人体验到对我-实体不在的突然知觉,和我-实体的分离感和受苦的消失。
马哈虚认为,只有两种觉悟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消除个体感——质询与对神的臣服。拉玛那认为臣服等价于如实接受或接受神的意志,马哈虚则认为臣服也包括对师傅的奉爱和臣服,因为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体,所以,师傅与自我或神并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奉爱瑜珈的实践者起初对师傅的奉爱最终会变成神圣爱的表现。
简介: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生于南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大师,是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
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
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
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智瑜伽
智瑜伽(Jnana Yoga)
2009-05-28 16:13:581077我的伽人
传统上,这门学问称为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显这门学问的特性,是一个方便的称呼而已。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流派介绍
流派宗旨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流派理念
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
目的
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什么是智瑜伽(Jnana Yoga)?
传统上,这门学问称为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显这门学问的特性,是一个方便的称呼而已。
Vedanta 原意是 Veda(吠陀经)之最后部分,也就是奥义书里所载的学问。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
吠陀经是印度最早期的宗教与思想根本。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外国一直对吠陀经都没有太多的认识。加上宗教的门槛所囿,在过往佛经翻译时也不会多提,一说更指以吠字来取音译,意有所贬。直至近世,外国与曰本不少学者对梵文有兴趣,把原典翻译,我们才容易了解。
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上古的仙人(Rishi)于甚深定境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能,流传下来。吠陀经传至广博仙人(Vyasa),按性质不同把吠陀经分成四部:Rig Veda(对自然界诸神以至于一神的歌颂),Sama Veda(宗教声律的学问),Yajur Veda(生命健康的学问),Athava Veda(种种方术)。每部吠陀经,又分成四部分:
1.Samhita:对诸神的祷文诗歌
2.Brahmana:种种的宗教仪轨
上述两者合起来就成为仪轨部(Karma-Kanda) (祭祀诸神以达成物质界的心愿,类似入世法)
3.Arayanka:又称森林书,乃与修行者探讨祭祀与哲理的部分
4.Upanishad: 奥义书,不再讨论祭祀仪轨,而直接探讨绝对真理
上述两者合成为智能部(Jnanakanda) (离弃祭祀对世间所求,反而探讨绝对真理,类似出世法)
仪轨的精神与功用
每部吠陀经都包含入世法与出世法,入世在前,出世在后,这种编排不无意思。入世法中,包括了种种向诸神祈求物质与达成欲望的仪轨,就哲理而言,此包含几个观念:
1.Satya:真实的意思,指有一个绝对真理存于宇宙,一切神明(自然力量)与此绝对者并无分别。
2.Rita:是守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物质与灵性的成就,必须一不离真,二不违道。
3.祭献的精神在于牺牲,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大祭献。
4.祭献者、牺牲者、祭献过程,全属一绝对者的显现。
5.绝对者与显现的现象界并非二元对立,唯一也。
透过广义的牺牲(业力瑜伽),调整自我生命取向,净化内心,才可进入出世法部份:奥义书(Upanishad)。
什么是奥义书
外在的仪式必须与内在的牺牲精神配合,才能达到净化的效果。如果进行仪轨时而心存私欲,不但不能除去我执,更把我执加厚,那就距离直接的开悟、大梵的智能曰远已。
当行者在仪轨中得到净化,他就可以坐近上师(奥义书Upanishad 原义解为坐近),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
传统来讲,奥义书从四部吠陀经中抽取出来,共有108本,而重要的,存粹讨论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奥义书最重要的教义,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总结出来:
1. 从Rig Veda 而来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解作意识就是大梵
2. 从Yajur Veda而来的金句:Aham Brahmasmi,解作我就是梵wM)
3. 从Sama Veda而来的金句:Tat-tvam-asi,解作你就是梵
4. 从Atharva Veda而来的金句:Ayamatma Brahma,解作此内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自性开悟
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例如黑暗中见一毒蛇,我心生畏惧。走近点看,原来实相是一条绳子。有蛇吗,根本没有。
Know Thy Self and be Free!
吠檀多是在吠陀经之最后部份,它是吠陀经的总结。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
学生的四大条件是:
Viveka (分辨智)
Vairagya (离欲心)
Shad-Sampat
六圣德是指:
Sama (平静心)
Dama (以理性克制感官)
Uparati (自愿舍弃感官享乐)
Titiksha (忍耐 )
Sraddha (信心)
Samadhana (心住于梵或自性中)
Mumukshutva (求解脱心)
智能瑜伽的修行次第
自性是抽象的,经典所说的是难明的。要了解到底经书的意义,自性的意思,必须向真正开悟的上师求教。燃亮的蜡烛,才可把其它蜡烛燃起,开悟的上师,才能引导学生迈向自性开悟之道。不竟开悟是经验,而非单纯理性思辨。
以下是智能瑜伽的三个次第:
1. Sravanam 聆听开示:从上师口中接受经典的正确意义。这个听字要好好思量,我们通常都是听而不闻。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听只是物理过程;学生若是一个好的容器,听是一个神交的过程。
2. Mananam 反复思维:学生运用理性,反复思维上师口传的内容,直至理性上已完全通达那甚深义理。
3. Nididhyasana 常住于那真理中:心无杂念,止定于一,以此理念为冥想目标,整个生命融入此理念之中。由思想变成超思想,由有限而达此无限。
吾非此身
吠檀多经义中有两种描述真理的方法,一是用肯定句来直接说明,一是用否定句来间接说明。
行者用理性思维反求于己,我是谁? 未知我是谁,先要知我不是甚么。第一种思路就是吾非此三身:
1. 肉身(Sthula Sarira):
- 此肉身乃五大元素组成,经历有、生、长、老、变、死六种形态。肉身的毁灭在于五大元素的分解。
- 此肉身只是轮回(Samsara)的产品,而轮回是由七个因素所形成:
Ajnana(无明) --> Ahamkara(我执) --> Raga-devasha(爱与恶) --> Karma (业)--> Deha (身)?
2. 灵身(Suksuma Sarira):`
- 灵身由十九个成份组成:五鋈现泄?五个行为器官+五种生命能+内心(Manas)+理智(Buddhi)+心识(Chitta)+我执(Ahamkara)
- 灵身的毁灭才是在不再投生的解脱。
3. 种子身(Karana Saira):源自无明(Avidya)
这个由三身组成的自我(Jiva)经历种种相对经验,没有尽头。
五层身的剖析
在吠檀多另一剖析方法,是把整个全人分为五个层次:
1. Annamaya Kosha (食物层)
也就是:肉身
特征: Priya(见物而爱恋)、Moda(得物而喜悦)、Paramoda(享受物欲后之喜乐)
2. Pranamaya Kosha (生命能层) ---> Kriya Shakti (作业力)
特征:饥渴、冷暖
3. Manomaya Kosha (内心层)
以上两层构成 灵身------> Iccha Shakti (意志力)
特征:思想,怀疑、愤怒、情欲、兴奋、沮丧、受惑
4. Vijnanmaya Kosha (理智层) ---------> Jnana Shakti(理智力)
特征:分辨、判断、决定
5. Anandamaya Kosha (喜乐层):也就是 种子身熟睡或良心赐予的喜乐
特征: 熟睡时的快乐感
错把以上五层身体任何一层为真我,就是痛苦的根源。此五层本为自性的幻化,自性不受五层身之染着。
智能瑜伽的研经用书
当行者能真正从五身中脱离开来,那自性自然显露。凡是对象化的真理,必为虚空。真理本就是真我,而那真理就是绝对真实(SAT),绝对知识(CHID),绝对极乐(ANADA)。自性也就是大梵。
要能以智能瑜伽成道,谈何容易。学生的素质一定要培训好,才容易有成。然每一种修行自有每一种修行的障碍,修业力瑜伽者易执着于功德;修爱心瑜伽者易迷于有形象之偶像;修哈达瑜伽、军荼利尼瑜伽者,则易执着于肉身或气感;修智能瑜伽者,则易为经书知识所囿。行者当紧慎反省自己修行dong机,凡精神内转者,对。凡精神外驰者,差矣。,现按Swami Chinmayananda为学生所列的研经书目按序列出,有缘者当可获益。
2009-05-28 16:13:581077我的伽人
传统上,这门学问称为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显这门学问的特性,是一个方便的称呼而已。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流派介绍
流派宗旨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流派理念
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
目的
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什么是智瑜伽(Jnana Yoga)?
传统上,这门学问称为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显这门学问的特性,是一个方便的称呼而已。
Vedanta 原意是 Veda(吠陀经)之最后部分,也就是奥义书里所载的学问。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
吠陀经是印度最早期的宗教与思想根本。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外国一直对吠陀经都没有太多的认识。加上宗教的门槛所囿,在过往佛经翻译时也不会多提,一说更指以吠字来取音译,意有所贬。直至近世,外国与曰本不少学者对梵文有兴趣,把原典翻译,我们才容易了解。
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上古的仙人(Rishi)于甚深定境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能,流传下来。吠陀经传至广博仙人(Vyasa),按性质不同把吠陀经分成四部:Rig Veda(对自然界诸神以至于一神的歌颂),Sama Veda(宗教声律的学问),Yajur Veda(生命健康的学问),Athava Veda(种种方术)。每部吠陀经,又分成四部分:
1.Samhita:对诸神的祷文诗歌
2.Brahmana:种种的宗教仪轨
上述两者合起来就成为仪轨部(Karma-Kanda) (祭祀诸神以达成物质界的心愿,类似入世法)
3.Arayanka:又称森林书,乃与修行者探讨祭祀与哲理的部分
4.Upanishad: 奥义书,不再讨论祭祀仪轨,而直接探讨绝对真理
上述两者合成为智能部(Jnanakanda) (离弃祭祀对世间所求,反而探讨绝对真理,类似出世法)
仪轨的精神与功用
每部吠陀经都包含入世法与出世法,入世在前,出世在后,这种编排不无意思。入世法中,包括了种种向诸神祈求物质与达成欲望的仪轨,就哲理而言,此包含几个观念:
1.Satya:真实的意思,指有一个绝对真理存于宇宙,一切神明(自然力量)与此绝对者并无分别。
2.Rita:是守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物质与灵性的成就,必须一不离真,二不违道。
3.祭献的精神在于牺牲,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大祭献。
4.祭献者、牺牲者、祭献过程,全属一绝对者的显现。
5.绝对者与显现的现象界并非二元对立,唯一也。
透过广义的牺牲(业力瑜伽),调整自我生命取向,净化内心,才可进入出世法部份:奥义书(Upanishad)。
什么是奥义书
外在的仪式必须与内在的牺牲精神配合,才能达到净化的效果。如果进行仪轨时而心存私欲,不但不能除去我执,更把我执加厚,那就距离直接的开悟、大梵的智能曰远已。
当行者在仪轨中得到净化,他就可以坐近上师(奥义书Upanishad 原义解为坐近),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
传统来讲,奥义书从四部吠陀经中抽取出来,共有108本,而重要的,存粹讨论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奥义书最重要的教义,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总结出来:
1. 从Rig Veda 而来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解作意识就是大梵
2. 从Yajur Veda而来的金句:Aham Brahmasmi,解作我就是梵wM)
3. 从Sama Veda而来的金句:Tat-tvam-asi,解作你就是梵
4. 从Atharva Veda而来的金句:Ayamatma Brahma,解作此内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自性开悟
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例如黑暗中见一毒蛇,我心生畏惧。走近点看,原来实相是一条绳子。有蛇吗,根本没有。
Know Thy Self and be Free!
吠檀多是在吠陀经之最后部份,它是吠陀经的总结。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
学生的四大条件是:
Viveka (分辨智)
Vairagya (离欲心)
Shad-Sampat
六圣德是指:
Sama (平静心)
Dama (以理性克制感官)
Uparati (自愿舍弃感官享乐)
Titiksha (忍耐 )
Sraddha (信心)
Samadhana (心住于梵或自性中)
Mumukshutva (求解脱心)
智能瑜伽的修行次第
自性是抽象的,经典所说的是难明的。要了解到底经书的意义,自性的意思,必须向真正开悟的上师求教。燃亮的蜡烛,才可把其它蜡烛燃起,开悟的上师,才能引导学生迈向自性开悟之道。不竟开悟是经验,而非单纯理性思辨。
以下是智能瑜伽的三个次第:
1. Sravanam 聆听开示:从上师口中接受经典的正确意义。这个听字要好好思量,我们通常都是听而不闻。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听只是物理过程;学生若是一个好的容器,听是一个神交的过程。
2. Mananam 反复思维:学生运用理性,反复思维上师口传的内容,直至理性上已完全通达那甚深义理。
3. Nididhyasana 常住于那真理中:心无杂念,止定于一,以此理念为冥想目标,整个生命融入此理念之中。由思想变成超思想,由有限而达此无限。
吾非此身
吠檀多经义中有两种描述真理的方法,一是用肯定句来直接说明,一是用否定句来间接说明。
行者用理性思维反求于己,我是谁? 未知我是谁,先要知我不是甚么。第一种思路就是吾非此三身:
1. 肉身(Sthula Sarira):
- 此肉身乃五大元素组成,经历有、生、长、老、变、死六种形态。肉身的毁灭在于五大元素的分解。
- 此肉身只是轮回(Samsara)的产品,而轮回是由七个因素所形成:
Ajnana(无明) --> Ahamkara(我执) --> Raga-devasha(爱与恶) --> Karma (业)--> Deha (身)?
2. 灵身(Suksuma Sarira):`
- 灵身由十九个成份组成:五鋈现泄?五个行为器官+五种生命能+内心(Manas)+理智(Buddhi)+心识(Chitta)+我执(Ahamkara)
- 灵身的毁灭才是在不再投生的解脱。
3. 种子身(Karana Saira):源自无明(Avidya)
这个由三身组成的自我(Jiva)经历种种相对经验,没有尽头。
五层身的剖析
在吠檀多另一剖析方法,是把整个全人分为五个层次:
1. Annamaya Kosha (食物层)
也就是:肉身
特征: Priya(见物而爱恋)、Moda(得物而喜悦)、Paramoda(享受物欲后之喜乐)
2. Pranamaya Kosha (生命能层) ---> Kriya Shakti (作业力)
特征:饥渴、冷暖
3. Manomaya Kosha (内心层)
以上两层构成 灵身------> Iccha Shakti (意志力)
特征:思想,怀疑、愤怒、情欲、兴奋、沮丧、受惑
4. Vijnanmaya Kosha (理智层) ---------> Jnana Shakti(理智力)
特征:分辨、判断、决定
5. Anandamaya Kosha (喜乐层):也就是 种子身熟睡或良心赐予的喜乐
特征: 熟睡时的快乐感
错把以上五层身体任何一层为真我,就是痛苦的根源。此五层本为自性的幻化,自性不受五层身之染着。
智能瑜伽的研经用书
当行者能真正从五身中脱离开来,那自性自然显露。凡是对象化的真理,必为虚空。真理本就是真我,而那真理就是绝对真实(SAT),绝对知识(CHID),绝对极乐(ANADA)。自性也就是大梵。
要能以智能瑜伽成道,谈何容易。学生的素质一定要培训好,才容易有成。然每一种修行自有每一种修行的障碍,修业力瑜伽者易执着于功德;修爱心瑜伽者易迷于有形象之偶像;修哈达瑜伽、军荼利尼瑜伽者,则易执着于肉身或气感;修智能瑜伽者,则易为经书知识所囿。行者当紧慎反省自己修行dong机,凡精神内转者,对。凡精神外驰者,差矣。,现按Swami Chinmayananda为学生所列的研经书目按序列出,有缘者当可获益。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孔子拜见老子
孔子拜见老子,回来后三天不说话,最后说了句……
2016-02-13 掌上历史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
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
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 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评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名传千古的圣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为圣人,孔子仍然心怀谦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对"道"充满了敬畏之心,这可以从《论语•里仁》中看出,他说过:"朝闻道,夕可死。"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跃然纸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谛的后人去认真的深思感悟道与法的重要性。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从今天开始,「掌上历史」(ID:lishi8000)联合微信公众号「画廊」推出更疯狂的名家字画捡漏活动。所有名家字画作品1元起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画廊」(ID:zghualang)
关注方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画廊」为南京画廊拍卖有限公司旗下公众号,请大家放心购买!「画廊」(ID:zghualang)计划签约2000位以上的艺术家,均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有才华,有思想,功底深厚,笔墨上乘。我们始终坚持只做真迹,所有作品均来自艺术家本人!欢迎各位读者抄底、捡漏!
▼ 点击原文,查看《周恩来无后的真相!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伟人!》
阅读原文
2016-02-13 掌上历史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
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
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 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评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名传千古的圣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为圣人,孔子仍然心怀谦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对"道"充满了敬畏之心,这可以从《论语•里仁》中看出,他说过:"朝闻道,夕可死。"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跃然纸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谛的后人去认真的深思感悟道与法的重要性。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从今天开始,「掌上历史」(ID:lishi8000)联合微信公众号「画廊」推出更疯狂的名家字画捡漏活动。所有名家字画作品1元起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画廊」(ID:zghualang)
关注方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画廊」为南京画廊拍卖有限公司旗下公众号,请大家放心购买!「画廊」(ID:zghualang)计划签约2000位以上的艺术家,均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有才华,有思想,功底深厚,笔墨上乘。我们始终坚持只做真迹,所有作品均来自艺术家本人!欢迎各位读者抄底、捡漏!
▼ 点击原文,查看《周恩来无后的真相!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伟人!》
阅读原文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孔子拜见老子,回来后三天不说话,最后说了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kxODEwNg==&mid=401267206&idx=1&sn=870939d6be648c87a818a249f22f503b&scene=5&srcid=0214VjunO6X5J8qa4teJ3FfA#rd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
不二论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掌阅读书大礼包
http://img3.zhangyue.com/fe3/q/a.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http://img3.zhangyue.com/fe3/q/a.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http://img3.zhangyue.com/fe3/q/a.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
克里希那穆提 论 爱
爱意味着:不分彼此,没有支配,没有自我中心的行为。要搞清楚爱是什么,我们必须否定一切不是爱的东西,否定就是看清它的虚假。一旦你看清某些东西是假的——你曾误以为它是真的、自然的、人性的——你就永远不会再回去了。
爱并不源于婚姻合约的签定,也不是基于双方满足的互换,或相互间的安全与舒适。所有这一切都是属于头脑的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在我们的生活里只占据着极小地位的原因。爱与头脑无关,它完全不依赖思想及其狡猾的算计、自我保护的需求和反应。
(《智慧的觉醒》之"关系")
爱并不源于婚姻合约的签定,也不是基于双方满足的互换,或相互间的安全与舒适。所有这一切都是属于头脑的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在我们的生活里只占据着极小地位的原因。爱与头脑无关,它完全不依赖思想及其狡猾的算计、自我保护的需求和反应。
(《智慧的觉醒》之"关系")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无极:超越 一 的 概念
http://www.tudou.com/listplay/qF3OVCSPvTM/1GpBwc_-C_w.html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2016年2月11日星期四
大师 拉玛那.马哈希 生平
简介: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生于南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大师,是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
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
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假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
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微信公众平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公众微信:UFOzzzzzz
明鸿疗愈净化小屋
淘宝微店名称:新地球全息彩虹桥
http://shop116833565.taobao.com/index.htm
深圳/北京量子催眠可联系
个人微信:UFOzzzz(备注催眠)
点击左下角查看微店
http://weidian.com/?userid=337258362&wfr=qfriend
东至龚金发:东至县人民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我的 ① VK 主页:https://vk.com/gongjinfa;②谷歌日志:https://gongjinfa.blogspot.com/ ;③手机号码: +8613053290910 ; ④Skype: gongjinfa@msn.com;⑤微信:gongjinfa1 ;⑥QQ: 4573 6607 3 。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