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星期日

奥修谈法句经34:从世俗的享乐中,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奥修谈法句经34:从世俗的享乐中,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2016-03-18 奥修每日分享

死亡追上那个

采集花朵的人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

在世界的种种享乐之中

枉费功夫地苦苦追求快乐

死亡一把攫走他

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如果你因为欲望、享乐、成功,而变得精神涣散,如果你过度渴求官能的快感,如果你愚昧地向外界寻求快乐,那么死亡就会到来并把你攫走,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在外在世界寻求快乐的人就是沉睡中的人。他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快乐绝不可能从外界寻得。而且不论原本看来多么快乐的事物,到最后终将被证实是不快乐的源头。外在的世界只会开空头支票,它保证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兑现过。当你隔一段距离看的时候,事事看起来都很美。等你愈走愈近,它们也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当你在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得到它们之后,却只会落得不知所措。你会完全无法相信所发生的一切,原来那竟然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事情只有远观才会美。当你拥有它们后,才会知道它们只是虚有其表罢了。金钱只对没钱的人才会有意义,有钱的人知道金钱的无能;名声只会对那些默默无名的人才有意义,去问那些有名的人,他们会厌烦于自己的出名,完完全全烦透了,有些甚至想要隐姓埋名,成为无名小卒。

伏尔泰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他默默无名的时候,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变得有名气,他愿意牺牲一切求得名声。记住,如果持续不断地去追求某物,你必定会得到它。有一天,伏尔泰成名了,他写道,"我非常厌倦我的名声,因为我生活中所有的隐私都不见了,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消失了——我这么有名所以我不论在哪里,或者我去哪里,总是会被人群包围。如果我去花园里散步,就会有一群人跟来。我几乎就像是一件展览品,一个活动马戏团。"

他的名声如是,甚而危及他的生命。有一次他旅行结束后从车站回家,回到家时遍体鳞伤,几乎一丝不挂,而且还有多处挂彩。因为当时法国有这个迷信:如果能从名人身上拿到他衣服的一小块,你也会成名。所以人们撕扯他的衣服,而在撕扯的时候抓伤了他的身体。
那天他哭着说:"过去我多么愚蠢地想要成名。当没人认识我而我是个自由人的时候,真是太美了!现在我再也不是个自由人了。"

然后他想要成为一个无名小卒。也恰巧他的名望又消失了。在这个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的,某一天年很有名,隔天你又默默无闻了。他死的那天,只有四个人送他到墓地;这四个之中有一个是他的狗,所以事实上只有三个人。人们完全忘记他的存在,他们已经忘记他还活着。只有在报纸刊登他的死讯时,他们才知道,然后,才开始询问彼此:"他还活着吗?"

如果有名,你会厌倦于名声;如果有钱,你会不知道要怎么用钱;如果受人尊敬,你会成为一个奴隶,因为你必须不断地达成他们的期待,否则你的光环会消失。只有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你才会认为名声是有意义的东西;当不受敬重时,你渴望受人敬重;当受人敬重时,你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人们愈尊敬你,就会愈密切地注意你,看你是否达到他们的期待;你所有的自由都报销了。这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佛陀说那像是一座沉睡的村落,洪水来了,卷走了整个村落——死亡的洪水来了。

死亡追赶上他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地

在采集花朵

从世俗的享乐中

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满足,那是不可能的事。你只会变得愈来愈不满足,如此而已。唯有当你往内走时,满足才可能发生。满足时你最深处的天性,满足不属于物质。你可能因为物质而觉得舒服——一栋美丽的房子,一个美丽的花园,对金钱不必挂记——是的,你可能觉得比较舒适,但你保持是老样子:舒服地不满足。事实上,当享有一切的舒适而且又不必去赚钱时,你将会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察觉到自己的不满足,因为你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

那就是为什么富人比穷人更不满足的原因所在,照道理来说,应该不是这个样子——逻辑上不应该是如此——但生命就是如此,生命并不依循亚理斯多德和他的逻辑。从西方来的富人,看到满脸知足的印度穷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人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满足呢?而印度所谓的圣人,大圣人和政治领导人,不断地向世界夸耀:"我们国家充满灵性,看!人们即使很穷,还是很满足,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很富裕。"

这全是胡扯。他们不是内在富裕。你在印度穷人脸上所看见的满足不是内在完成的满足,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一心一意忙着赚钱,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感觉不满足。他们没有多余的间暇坐下来沉思他们的悲惨,他们悲惨得没有时间去感觉悲惨!他们悲惨到,从来不知道享乐为何,所以也无从比较。

当一个社会变得富有时就有时间去想:"接下来呢……?"似乎无事可做了。当所有外在之物都变得唾手可得时,你会开始去想:"那么我在这里做什么?一切都有了,但是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空虚。"这个人于是开始转向内在。

乞丐看起来很心满意足的样子,是因为他们从来未尝过富有的滋味。但是富人变得非常不满足,他会因为他的富裕而察觉到财富的无能。死亡追赶上他,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地采集花蜜,他永远不可能从世俗的享乐中得到满足。

你不可能满足,绝对不可能,你百分之百不可能对物质感到满足;头脑会继续要求更多。你有的愈多,就会为自己制造出愈多的麻烦。事实上,当你手中握有太多时间,以至竟不知要如何好好利用这些时间时,你会开始到处乱晃,你会开始想到要自杀。

富裕的国家比贫穷的国家有更多人自杀。另外一种情形则是:你会不满足到也许发疯,变成疯子。富裕的国家比贫穷的国家有更多人发疯。

从某方面看来,富有是很危险的事:它可能逼你走向自杀之途,也可能逼你走向疯狂。但是富有也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也有可能驱策你走向宗教,走向你的内在,有可能变成一个内在的革命。情况依你而定,选择是开放的。富人要不是会变得神经质、有自杀倾向,就是会变成一个静心者;对他而言,没有第三条可走之路。

穷人不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不可能变得神经质;他甚至没有足够的面包,又如何谈及灵性?在黑夜来临前他就已经累坏了,无法再多想什么,而且他也没有精力去想……就睡着了。到了早上又是一天赚取面包的例行公事。每天他都必须取赚钱,想法子来维持生存,没有多余的时间发神经,没有间暇进行心理分析,这些都是富人才供得起的奢侈。而且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静心者。他会去庙里,但是为了求世俗之物而去;他太太病了,孩子无法就学,他失业了,他去庙里祈求这些东西。穷人的宗教品质非常的低。

世界上有两种宗教:一种是穷人的宗教,它非常的世俗化、非常的物质化;一种是富人的宗教,它非常的精神化,非常的非物质化。富人祈祷的时候不会祈求金钱,如果他祈求金钱,那显示他不够富裕。
有一个苏菲圣人,叫法瑞得(Farid)。有一次村民问他说:"法瑞得,阿卡巴大王来看你这么多次,你为什么不请他在我们村里为穷人开办一所学校呢?我们没有学校。"

法瑞得说:"好。但为什么要等他来?我可以去找他。"

他到德里去,受到热烈的接待,每个人都知道阿卡巴非常敬重他。当阿卡巴在他的私人清真寺里祈祷时,法瑞得被引进。他进去时,看见阿卡巴在祈祷。那时他站在阿卡巴后面,可以听得到阿卡巴在说些什么。当阿卡巴高举双手正要结束祈祷时,对神说:"全能慈悲的唯一真主,洒下更多的财富给我吧!赐给我一个更大的王国吧!"

法瑞得立刻转身走开。因为祈祷快要结束了,所以阿卡巴注意到有人来过而且走开,他回头看到法瑞得走下阶梯,于是跑过去触摸法瑞得的脚问他:"你为何而来——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来——却又为何走掉?"
法瑞得说:"我以为你很富有所以才来找你,但听了你的祈祷词后,我了解到你还是很穷。如果你还在祈求金钱,祈求更多的权力,那么我不该向你要钱,因为我原本是为了在村里筹办一所学校而来向你募钱的。不,我不能跟一位穷人要钱,你自己更需要钱。我会向村民募集一些钱给你!至于学校,如果你需要去求神,我也可以直接求神,又何必用你当媒介呢?"

这个故事是阿卡巴在他的自传中记载的。他说"我生平第一次察觉到:是的,我还不够富裕,我对钱还没有满足。金钱不曾给我任何东西而我却不断地要求更多,这几乎完全是无意识地行为!是我该结束这些东西的时候了。生命已经从我的手中流逝,而我却仍然在祈求这些垃圾。我已经堆积很多这样的垃圾了,却仍然一无所得。"

但是人们几乎是机械化地不停索求。记住,当你在俗世生活过,认识了俗世及其贫瘠之后所产生的宗教,和你因为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宗教,会有完全不同的味道。

穷人的宗教很贫乏,富人的宗教很丰富。而我想让世界上有一个丰富的宗教;因此我并不反对科技或工业化,我并不反对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我举双手赞成,因为我观察到:唯有富人们在世俗的财富上完全受挫时,宗教才能到达颠峰。而唯一能让他们彻底挫折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经历一切。

摘自:奥修《佛陀法句经》卷2章3




没有评论:

精选博文

一杯美容养生茶:柠檬蜂蜜橄榄油的神奇功效

  一杯美容养生茶:柠檬蜂蜜橄榄油的神奇功效 简介: 只需三种简单的食材,就能制作出一杯美容养生茶,帮助您改善皮肤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快来试试吧! 1  帖子原文 Barbara Oneill  芭芭拉·奥尼尔 @BarbaraOneillAU https://x.co...

热门博文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