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的价值
师北宸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23日
http://cn.nytimes.com/article/science-technology/2012/07/23/cc23shibeichen/"给六只猴子几台打印机,"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图腾书库》里写道:"在足够充裕的时间内,它们将敲出大英博物馆的所有书籍"。
2011年9月,美国创意工程师(Creative Engineer)杰西・安德森(Jesse Anderson)略微调整了一下规则,并编写了一款电脑程序来验证这条"博尔赫斯猜想":假设有足够多的猴子和足够多的打字机,它们有可能敲出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全集吗?
经过13天的随机敲打,2011年10月6日,几百万只程序猴子一字不差地"写"出了 《暴风雨》、《皆大欢喜》和《爱的徒劳》等三十八部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按照博尔赫斯的设想,六只猴子重写莎士比亚所需要的"充裕的时间"大约是八万年。
但前提是,只有一个普通人能活八十万年、并且能忍受这六只猴子制造莎士比亚全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知多少亿倍的垃圾文字,猴子或者说算法结合机器才可 能创造出对人有价值的内容。否则只能是互联网海洋中又多了一堆无用数据,等待它的只能是重新格式化。哪怕里面可能有一整套莎士比亚。
事实上,在机器生成、机器传播内容的时代,具有良好内容感觉的内容编辑仍然不可或缺。前互联网时代,所有内容都由人类生成、筛选和传播;而互联网时 代,由人工生成的内容相对减少,并且未来将呈指数级趋势减少。这就意味着,人工内容将逐渐稀缺化,按照普遍的经济学原理,越稀缺越有价值。
Digg像是适时出现的一个证明。据报道,这家前美国明星公司最近以约1600万美元价格出售给多家机构。其中,1200万美元来自《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 Post),用于买下团队;LinkedIn则以约370万美元收购了Digg拥有的15项新闻专利;Digg的品牌、程序代码、数据和流量则被 Betaworks买下,花费仅为50万-75万美元。也就是说Digg的"程序猴子"们价值仅约为50万美元。
Digg亮相于2004年,最初是作为一款新闻聚合器出现的。Digg创始人凯文・罗斯(Kevin Rose)曾因18个月内将Digg做到市值2亿美元而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Digg曾被传以高达3亿美元估值待售,在它最火的2007年和 2008年,它代表着未来。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未来的媒体就该是这样的。就像它所表达的"挖掘"(dig)之意一样,用户可以将喜欢的文章投递到Digg 网站,也可以 "顶"(dig up)或"踩"(dig down)Digg上的文章,后台算法根据用户操作行为判断文章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说Digg几乎不需要内容创作团队和内容编辑,而是依靠后台算法来决定 哪篇文章出现在首页、具体出现在哪个位置。
Digg的衰落与它无法有效阻止垃圾内容往首页窜有关。当一个网站每天能聚集高达几百万的人群时,用户分享优质内容的冲动无法与商业利益抗衡,后者 驱使无数马甲在Digg上狂轰滥炸。这种情况在后来愈演愈烈:Digg中的超级活跃用户权力过大、而普通用户的权利甚至是交流也受限时,优质社区编辑推荐 的内容很难被"顶"上首页。
即使没有用过Digg,新浪微博也能提供借鉴。每天出现在新浪微博转发排行榜上的那些内容大多很无趣。仅靠简单的投票以及后台算法来筛选内容,在可 预见的未来,只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国内的内容分享网站诸如鲜果、抽屉网也在遭遇同样的尴尬,它们和Digg一样采用用户推荐内容、投票制度。比如鲜果网尽管拥有600万的用户数,但一直没 有成为明星企业。
新浪或许也该未雨绸缪,如何不重演Digg式的悲剧。据外媒报道,尽管Digg在被出售前仍保有700万的用户,但创始人罗斯本人登陆Digg的周期却从4天下降到了22天。
Digg后台算法的智能程度远胜于杰西・安德森创造的智能程序猴子。但目前来看要使优质内容脱颖而出,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依然重要,或者说要加强人、即优质用户的力量。
美国社交网站Reddit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同样采用用户投递、投票的机制,但同时又能实现合理归档内容、分散权力、对由用户创作的内容更加包容,从而培养起了一批忠实而高质量的社区编辑,其结果是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上榜"。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Reddit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界面粗糙、邋遢,点击量也明显低于Digg;但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却发现,从去年 12月开始Reddit的访问量开始超过Digg并一直领先。国内的案例则有36氪(36kr.com)和虎嗅网(huxiu.com),这两个同样依靠 编辑和作者团队创造内容的国内科技博客分别拿到了数百万人民币的投资。其中虎嗅仅成立2个月。
同是新生媒体,诞生于2005年的《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比之Digg,下场就好得多。《赫芬顿邮报》是家靠摘编传统媒体内容起家的网络媒体。2011年,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作价3.15亿美元收购了它。在2012年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这样意含讽刺地评价它:"没人能像你们一样每天'链接'到 这么多的犀利新闻。……你们还不给原作者付钱,这真是伟大的商业模式啊。"
虽然饱受非议,但出人意料的不仅是《赫芬顿邮报》获得了美国在线的青睐,其还凭借高级军事记者大卫・伍德(David Wood)的长篇报道《战场之外》(Beyond the Battlefield),在成立7年后获得了第一个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其与Digg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赫芬顿邮报》的内容由编辑发掘、摘取传统媒体内容以及内部作者原创两部分;在获得市场认可后其还在持续 加大原创投入,《赫芬顿邮报》近期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媒体挖来不少优秀的编辑记者。
算法推荐和人工推荐,哪个才是未来?对比Digg和《赫芬顿邮报》或许已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短期内程序猴子们还不能大范围替代人类进行内容创作;通过更智能的程序猴子来筛选优质内容也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