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的中文学友跟一些高中和大学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到中国去学习中文,经历在中国的生活。他们有的人去中国教英语,有的升入中文学习项目,有的直接在中国大学入学。
梅洁和我在哈尔滨松华岸边

梅洁和我在哈尔滨松华岸边

我的弗吉尼亚大学同学和朋友范梅洁(Margaret Varland)在中国待了一年,包括一个在昆明度过的学期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语言项目的一个学期。在哈尔滨她有机会跟一个中国学生同宿舍,因此能够多了解如何在中国当学生,以及这跟在美国学习有什么不同。
梅洁注意到在中国改变专业的困难: "我的中国朋友,一名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遇到很多障碍,因为他想改变他的专业。在美国,这种情况是很普通的。"
这一点是因为在中国学生必须事先选好专业,而且"读本科的中国年轻人已有明确目标, "梅洁解释道。
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跟在前苏联的情况有一点像:当年在苏联申请大学之前你已经要把你的专业选好,而且只能申请一所大学。毕竟中国的教育制度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葛马修在天大

葛马修在天大

我的高中同学和朋友葛马修(Matthew Glazer)――一位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材料科学的学生――今年春天直接上天津大学,刚刚在中国一个月旅游之后回到了美国。跟他在中国学习比起来,他 发现他在美国经过的训练更强调协力合作,运用新媒体,对他发展分析能力更有帮助。
葛马修说明:"美国教授一直都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看我们可用资源的增加对这个过程有什么影响。我们学怎么用互联网数据库,选择材料软件。"
不过,这些教育差别没有阻止我的朋友享受跟中国朋友的交流――梅洁发现:"尽管两个国家教育制度不同,但美国和中国本科生都有一样的爱好,一样的理想,一样的担忧,能很快得变成最好的朋友。"她还说:"我很感谢我的中国朋友的开放性,幽默感,热心,和他们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