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萧邦(Kate Chopin)(Lhademmor)

凯特•萧邦(Kate Chopin)(Lhademmor)

美国没有图书报刊出版发行审查制度,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和出版自由。但这不是说没有任何约束。有的出版社和报社老板个人的观点或喜恶会影响选登 稿件作品的题材,另一些出版商则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或道德观念或为保持读者和市场而自行约束。也就是先有自由,后有自律。但是,这种人为的偏见和传统观念 的约束有时也会扼杀优秀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十九世纪末期以描写南方克里奥尔文化出名的美文作家凯特•萧邦(Kate Chopin)和她的小说《觉醒》就是一个例子。
凯特•萧邦1850年出生于圣路易市一个富裕商人家庭,父亲祖籍爱尔兰,母亲则兼有爱尔兰和法兰西血统,外祖母和她极为亲密。她在天主教圣心学校读书,受到严格的传统礼仪教育。从小就生活在双语环境,文学天赋加上广泛的阅读为她中年开始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邦与她的丈夫奥斯卡于圣路易圣心学校相识,1870年婚后随夫迁居新奥尔良。她很自然地融入当地法兰西和西班牙后裔的文化习俗,这成为她以后文学 作品的主要背景和源泉。1880年代萧邦在丈夫和母亲相继去世后,回到出生地圣路易,年满40才开始她的写作生涯。到《觉醒》出版之前,她已经发表了一本 小说(《故障》,The Fault),并且在《时尚》、《哈珀》等杂志发表了上百部短篇作品,内容多为路易斯安那的克里奥尔文化风情,成为颇获好评的美文作家。
萧邦于1899年出版了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女主角艾德纳(Edna)在新奥尔良近海的岛屿度假期间,结识了浮华青年罗伯特。一个多年传统育成的贤妻良母,不但学会了在大海里 游泳,而且激发了深深潜伏着的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热情。此后她不得不在追求自由和爱情与因循守旧的家庭和社会之间苦苦挣扎,最后以投身大海了结那无法解 脱的束缚。
《觉醒》对艾德纳两次婚外恋情最为"色情"的描述,是在小说的第28章结尾:"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个自然天性迸发的吻。这是一个点燃欲望的火炬。" (It was the first kiss of her life to which her nature had really responded. It was a flaming torch that kindled desire.)
《觉醒》被主流评论界认为 "不健康"、"病态"、"低俗"和"令人厌恶",芝加哥《时代先锋报》甚至说作者不该踏入"泛滥的色情小说"领域。出版社拒绝继续出版她的作品(除开《青 年指南》杂志1902年发过她的一个短篇之外),个别地方(例如伊利诺伊州的艾文斯顿,很多文章说还有她的家乡圣路易市,但是这一点无法确认)的公共图书 馆对这本书不予收藏。尽管极少数人依然赞赏萧邦的写作艺术,她的女性书友沙龙也对 《觉醒》 推崇备至,但是该书给她的文学生涯划上了句号。要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经由该书的法文译本和挪威传记作家塞育斯泰德的推介,凯特•萧邦和她的《觉醒》才重新 回到人们的视野。
凯特•萧邦是一位小说家,她所关注的只是向人们展示她所理解的人生真谛,表现她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女性的生活。她既没有参加当年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 动,也没有投身到其他诸如教育改革等社会改造活动当中去。但是,如果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说,在美国,她是最早揭示妇女生活中鲜为人知一面的作家之一。她以严 肃的笔法描述激情,不讳言妇女的性取向和潜在的追求,引导人们接近真实和真理,因而在今天她是公认的美国女权主义先驱之一。
萧邦的这本书今天在中国也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大学文学系在介绍欧美文学时差不多都会提到,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分析《觉醒》里的主人公究竟是否真正觉醒 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大概是因为需求所致,今年4月《代写论文网》居然出现了一篇题为"探析凯特•肖邦《觉醒》的结局"的枪手代笔"论文"。如果有读者真 的想要围绕凯特•萧邦和她的《觉醒》做文章,苦于参考资料例如当年的报刊评论等难以寻找的话,可以发电子邮件给笔者,本人愿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