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星期六

@浙大邵培仁 [新浪个人认证] :@夏骏 :共产党打出三张牌超越了三次危机:1、抗战,打出救亡牌,闪过围剿成长壮大;2、国共内战,打出土地牌吸引农民,打出民主联合政府牌吸引知识分子,取得政权;3、文革残局中人民贫穷经济面临崩溃,打出改革富民牌。三次出牌的要诀都是顺应民意,释放人民力量。如今,第四次挑战将出何牌?

@浙大邵培仁@夏骏 :共产党打出三张牌超越了三次危机:1、抗战,打出救亡牌,闪过围剿成长壮大;2、国共内战,打出土地牌吸引农民,打出民主联合政府牌吸引知识分子,取得 政权;3、文革残局中人民贫穷经济面临崩溃,打出改革富民牌。三次出牌的要诀都是顺应民意,释放人民力量。如今,第四次挑战将出何牌?

--






章诒和 [新浪个人认证] :2010年4月初国务院研究室、中纪委办、中国社科院完成了《全国地方党政部门、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薪酬和家庭财产调查报告》。报告披露:地厅级以上官员已形成官僚特权阶层。其收入是城市人均收入的8~25倍,是农民年均收入25~85倍。131万县团级以上官员及家属占全民财富的80%,中国被官员掏空了!

章诒和:2010 年4月初国务院研究室、中纪委办、中国社科院完成了《全国地方党政部门、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薪酬和家庭财产调查报告》。报告披露:地厅级以上官员已形成官僚 特权阶层。其收入是城市人均收入的8~25倍,是农民年均收入25~85倍。131万县团级以上官员及家属占全民财富的80%,中国被官员掏空了!

--






@FT老愚 [新浪个人认证] :京华时报新京报改为北京市主管主办。这意味着北京市政府已经成功地消灭了舆论监督者,可以将其置入胯下肆意蹂躏,自此京都无新闻。北京市那几家无新闻的报纸可以苟延残喘下去了。党产媒体貌似独立,实则永远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权力现在可以做成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万马齐喑,和谐中国。

@FT老愚: 京华时报新京报改为北京市主管主办。这意味着北京市政府已经成功地消灭了舆论监督者,可以将其置入胯下肆意蹂躏,自此京都无新闻。北京市那几家无新闻的报 纸可以苟延残喘下去了。党产媒体貌似独立,实则永远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权力现在可以做成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万马齐喑,和谐中国。








@济善园之主人:【普通农民的大饥荒纪念碑】2004年清明节,河南信阳光山吴围子村的吴晔与他父亲吴永宽收集整理了一份本村大饥荒期间饿死人的名单。他说:“良心驱使我为那些冤死的人(包括我的爷爷)立下两块纪念碑。我也请父亲回忆并写下了当时的情况。我想为这段最黑暗、最苦难的历史,做一点点见证。”附碑文和名单

@济善园之主人: 【普通农民的大饥荒纪念碑】2004年清明节,河南信阳光山吴围子村的吴晔与他父亲吴永宽收集整理了一份本村大饥荒期间饿死人的名单。他说:"良心驱使我 为那些冤死的人(包括我的爷爷)立下两块纪念碑。我也请父亲回忆并写下了当时的情况。我想为这段最黑暗、最苦难的历史,做一点点见证。"附碑文和名单
http://ww1.sinaimg.cn/bmiddle/8d1a51b0tw1dkrdnabazfg.gif
http://ww1.sinaimg.cn/bmiddle/8d1a51b0tw1dkrdnabazfg.gif






@熊培云 [新浪个人认证] :当农民被逼下跪,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强权。当市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缺失。当海选出现混乱,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民主需要训练。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国民性,有的只是人性、观念与权力的作为,一切还是就事论事吧。

@熊培云:当农民被逼下跪,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强权。当市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缺失。当海选出现混乱,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民主需要训练。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国民性,有的只是人性、观念与权力的作为,一切还是就事论事吧。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历史-袁老师:组织个人化、领导皇帝化、下属太监化、工作稀松化、交际娱乐化、吃喝星级化、表扬批评化、批评表扬化、升官货币化、爱情多元化、泡妞经常化、老婆形式化、小蜜公开化、私事公务化、出差旅游化、送礼标准化、讲话空洞化、谈心骗人化、教授商人化、学校税制化

历史-袁老师:组织个人化、领导皇帝化、下属太监化、工作稀松化、交际娱乐化、吃喝星级化、表扬批评化、批评表扬化、升官货币化、爱情多元化、泡妞经常化、老婆形式化、小蜜公开化、私事公务化、出差旅游化、送礼标准化、讲话空洞化、谈心骗人化、教授商人化、学校税制化

--



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精打细算的奥巴马一家

精打细算的奥巴马一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 07:24 环球人物杂志

  总统写书赚钱,米歇尔淘旧货,女儿做家务挣零花钱。不久前,奥巴马在白宫见了美国理财媒体的几位编辑记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还为民众理财贡献了四大"锦囊妙计",希望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民众,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胡婷婷
  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却不是"同行"中"工资"最高的那个。2010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把若干位国家或地 区的领导人年薪排过一个名次,奥巴马以年收入40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名列第七,还比不上中国香港特首曾荫权的51.6万美元年收入。
  而且,在美国,年薪40万只能算是比较体面的"工薪阶层",远远谈不上富贵。纽约地铁里巡逻的警察,年薪带加班费都有10多万美元。若在华尔街 的投资银行,40万美元只是一个"中层干部"的薪水。于是,为了把日子过好,"美国第一家庭"形成了一套"理财经"。不久前,奥巴马在白宫见了美国理财媒 体的几位编辑记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还为民众理财贡献了四大"锦囊妙计",希望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民众,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学会精打细算 地过日子。
  节俭,不花冤枉钱
  "不管你赚多少,都得省着点儿花。"这是奥巴马从外祖母斯坦利・邓汉姆那里继承来的经验。奥巴马从小在单亲妈妈的抚养下生活,没有多少零花钱, "有时带同学回家玩,他们会抱怨我们家冰箱里几乎没有零食。"当时,奥巴马最好的朋友是位"农夫的儿子",两个孩子都习惯简朴生活。童年的困窘也让奥巴马 从小就有了节约的意识。
  奥巴马10岁时回到美国,由外祖父母照顾。"外婆是个伟大的人,她务实,能干,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从小文员一直做到银行副总裁。她靠一点一点地攒钱,把我送进最好的中学。在她看来,积少成多是理财最重要的道理。这一点让我一辈子印象深刻。"
  长大之后,奥巴马仪表堂堂,但朴素生活一直没变。他经常光顾一家洗衣店,老板后来回忆说:"奥巴马非常节俭。没当总统时,他经常送洗的是一些在 街头杂货店买的衬衫;现在虽然身为总统,但衣服仍旧没有多少高档名牌。""去年冬天,奥巴马还曾经来店里,委托我们缝补一件里子磨破了的外套,像这样的外 套,一般的家庭都会直接扔掉。"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后,几乎没有怎么改变办公"设备",就连前任总统小布什留下的旧地毯也没有更换,理由是"没必要花冤枉 钱"。
  "第一夫人"米歇尔也是一样。工人家庭出身的她家境平平,小时候在芝加哥南部的一间小平房里度过童年。如今,她成为"第一夫人",却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平价服装女王"。美国老百姓都说:"米歇尔就穿我们平时穿的衣服。"
  米歇尔是美国平价休闲品牌GAP的忠实粉丝,店里10美元的条纹T恤、29.99美元的连衣裙她都穿。2009年,米歇尔会见美国前总统里根的 夫人南希时,穿着25美元一件的GAP羊毛衫;2010年,她在华盛顿参加一个圣诞庆祝会,穿了一条从二手店淘来的黑色长裙。店主透露,她还在这家店里预 订了好几件"二手货"。在美国历届总统夫人中,如此"抠门"的仅此一位。
  但让米歇尔得意的是,她并没有因为衣服廉价而"掉价"。相反,靠着自己巧妙的搭配和不错的品位,她还被《时尚》杂志选为"全球衣着品位最佳女 性"。她的"节俭装"也广受美国女同胞青睐,形成了国内的"便宜时尚"。当米歇尔身穿一件黑白无袖背心裙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件在零售店里价格148美元 的裙子一下子狂卖2500件,许多分店卖到脱销。而米歇尔在另一次脱口秀节目中提到,自己曾经花89.99美元在网上买了一条彩色紧身裙,这款衣服隔天就 被抢购一空。
  储蓄,同时减少债务
  "要学会存钱,而不是欠债。"这是奥巴马和米歇尔的理财经验。奥巴马对记者们爆料:"大学时,我们像很多年轻学生一样,毫无顾忌地透支信用卡 ――交学费、买新潮的东西、旅行、大吃大喝……结果毕业时,米歇尔和我共欠了12万美元的学生贷款和信用卡债务,不得不拖了10年才全部还清。幸运的是, 我们俩都是学法律的,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找工作不那么麻烦,凭我们的本事也可以把这些钱赚回来。但有一些学生可能要被拖累很久。"
  奥巴马还表示,很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困境":"他要建立家庭,要照顾退休的老人,还要为孩子攒学费――要知道,现在的大学学费还是很 贵的。"确实,据专家保守估计,美国4年公立大学的教育费用将近1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生活费用等其他花销,更不用说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了。
  但大多美国人的储蓄观念并不强,手里有钱就花出去,并习惯"超前消费",年轻人尤其如此。被外界评价为"对钱财观念保守"的奥巴马称:"借钱去买根本用不着的东西,纯属浪费。我们必须学会存钱。"
  现在,奥巴马已经未雨绸缪,为一双女儿――13岁的玛丽亚和10岁的莎夏存了20万美元的大学学费,还加入了"529大学储蓄计划",这是一个 由各州发起的大学教育储蓄计划,以其在美国国税局法规中的条款编号529命名。根据计划,家长可以开设账户为孩子将来的教育存钱,存款可用来投资债券市 场,收益不用纳税。即使这笔钱最后没有用于教育,依然可以取出来,只不过要缴纳一定的罚款。
  赚钱,更要学会投资
  要有钱可花,除了开源节流,还要学会赚钱。而奥巴马夫妇都是赚钱的"好手"。
  米歇尔曾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负责社区事务的副院长,年薪高达27.5万美元,大约为当时身为州参议员的奥巴马的2倍。直到2007年,因为要为丈 夫助选,米歇尔才宣布辞去职务。奥巴马也不甘落后,过去几年间,他先后出版自传类纪实作品《父辈的梦想》、《无畏的希望》和小说《赞美你》。前两本书蝉联 《纽约时报》畅销榜30周,销售收入高达280万美元,奥巴马夫妇赚得盆满钵满。据白宫公布的总统纳税资料显示,奥巴马夫妇去年上报税前收入为172.8 万美元,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43.6万美元,缴纳伊利诺伊州州税5万美元,还剩不少。
  奥巴马会挣钱,也提倡投资。他建议,要"多花钱在那些可以增值的东西上","投资与纯粹的花销不同,对未来投资,从长远看是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国家也应该这样。"在他看来,"我和米歇尔的第一处房产花费仅1.8万美元,这是一笔很好的投资"。
  慈善,用钱回报社会
  现在,奥巴马夫妇最大的投资,似乎是为一对女儿的付出。不过,他们的付出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养她们良好的理财观。
  玛丽亚和莎夏身处"第一家庭",是很多女孩羡慕的对象。但两个姑娘并没有过上小公主般的生活。2010年玛丽亚过生日时,奥巴马夫妇连一件礼物 都没有送她。有朋友打趣说,他们"不称职",米歇尔则"吝啬"地说:"为什么还要花钱买礼物?为了请她的小朋友们来聚餐,我们已经花了几百块,这难道还不 够?"奥巴马则直截了当地说:"作为父母,我们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花钱要有度,不能铺张浪费。"
  米歇尔在接受美国《人物》杂志专访时说:"女儿已经到了可以打工挣钱的年纪,零花钱不能白给。要自己做家务,才能赚到零花钱。"女儿要干的活包 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整理床铺、打扫自己的房间和衣柜,等等。奥巴马透露:"女儿通过做家务,每星期能从我这里领到1美元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外出了一 段时间,一回来就听见玛丽亚对我嚷嚷,'嗨,老爸,你已经欠我10个星期零用钱啦!'"有人为此跟奥巴马开玩笑,认为总统给女儿的零用钱太少,甚至"低于 最低时薪",还敦促奥巴马为女儿提出"刺激财政方案"。
  像很多家长一样,奥巴马夫妇鼓励女儿按照"1/3法则"支配她们的零用钱,即将自己赚到钱的1/3存到银行,1/3用于零花,1/3用来捐献。 奥巴马夫妇最看重捐献出去的1/3,认为"能培养孩子的慈善心,让孩子了解,金钱除了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外,更会造福于他人",在他们看来,"如果孩子从 小就能知道财富来自社会、最终也要回报社会,就能得到尊重,也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奥巴马不仅这样教育女儿,自己也是这么做的。2009年,他荣获诺贝 尔和平奖之后,将总额140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这给孩子做了个不错的表率。


邮件正文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jinfa shared a link with you

LinkedIn

MESSAGES

jinfa gong wrote:

方泉 [新浪个人认证] :《天下之乱》:早起本想流览一下新闻后接着读被动车劫搁置的《不确定的时代》,可---先是因郎伪人捧美美妈成股神添堵,继而北京专押上访者的黑监狱,继而舟曲白龙江段67非法水电站肆虐自然遗害子孙,继而达芬奇癞人臭不要脸指责媒体,继而雨润烤鸭细菌超标12倍...天下之乱,已经安不下一张书桌了! (Found on LinkedIn Today)

jinfa gong

linkedin.com

@方泉 [新浪个人认证] :《天下之乱》:早起本想流览一下新闻后接着读被动车劫搁置的《不确定的时代》,可---先是因郎伪人捧美美妈成股神添堵,继而北京专押上访者的黑监狱,继而舟曲白龙江段67非法水电站肆虐自然遗害子孙,继而达芬奇癞人臭不要脸指责媒体,继而雨润烤鸭细菌超标12倍...天下之乱,已经安不下一张书桌了! (See more articles on LinkedIn Today)

View Article | Go to jinfa gong's Profile

Join LinkedIn to become part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ofessional network.

jinfa shared a link with you

LinkedIn

MESSAGES

jinfa gong wrote:

吴稼祥 [新浪个人认证] :日本一直在被某执政党利用,执政前,用来对付国民党,并壮大自己,这一点,其缔造者已经自认,还感谢日本呢,不然,为何不要战争赔款?如今,还可以利用反日情绪,转移国内矛盾 (Found on LinkedIn Today)

Welcome, jinfa! | LinkedIn

linkedin.com

100 million+ members | Manage your professional identity. Build and engage with your professional network. Access knowledge, insights and opportunities. (See more articles on LinkedIn Today)

View Article | Go to jinfa gong's Profile

Join LinkedIn to become part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ofessional network.

jinfa shared a link with you

LinkedIn

MESSAGES

jinfa gong wrote:

“7·23”事故救援还原 http://zhenbanzha.blog.163.com/blog/static/251162242011729735970/ (Found on LinkedIn Today)

“7·23”事故救援还原 - zhenbanzha的日志 - 网易博客

zhenbanzha.blog.163.com

“7·23”事故救援还原,zhenbanzha的网易博客,活着,做人,然后写点什么,... (See more articles on LinkedIn Today)

View Article | Go to jinfa gong's Profile

Join LinkedIn to become part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ofessional network.

伟达:中国难题――核心秩序的紊乱

伟达:中国难题――核心秩序的紊乱

(2011-08-04)

● 伟达

审时度势

  目前可以判定:所谓中国"7・23动车追尾重大事故",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动车毁,乘客亡;另一个是政不通,人难和。

  如果说事故的第一部分还多少能找到一些诸如天气恶劣、设备故障、调度失误等客观或偶发因素的话,在事故处置善后过程中充斥失误甚至于罪过的第二波,诸如:救人草率、损毁证据、赔偿无理、封堵舆论、遮掩真相等等,已经是难以常理解释或宽恕的了。

  整个7・23特大事故乃呈现出这样一种惊骇特征:即有关事情都尽量向着无理性和反常识的方向发生了。若不是我们身处网络和大众多媒体时代,整个事故成因和处理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事故发生后人们当然会反思和总结,有说"高铁"大跃进工程隐患无穷;有说"高铁"建设过程瞒天过海,腐败丛生;有人要求铁道部必须分拆解散、铁道部长引咎辞职;也有人呼吁人大常委会立案进行特别调查。

  以上呼吁先不说能否实现,但都有就事论事的倾向。就算铁道部今天受到了查处清算,那么明天是否还会冒出个类似的"钢道部"呢?完全有可能。笔者以为,7・23特大事故是中国政治文化里官本位,民轻官重,唯权唯上传统劣根的集中爆发体现。这也是在过去几千年即使不断改朝换代,都难以撼动的中国难题,源远流长,遗害至今。

  本来依照儒家传统,中国是一个讲究伦理尊卑的文明与国度。但不知为什么,恰恰在政治体制方面,却是伦常颠倒,是非紊乱,偏偏把官设在民的地位之上,而且往往是高高在上。

  通俗的说法,把某个地方官员称作当地的"父母官"。弄错了没有?到底谁是谁的父母?怪不得皇帝本人就被尊成了整个国家的天王老子了。如果说在古典时期,由于整个世界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都还比较紊乱,于是让中国的历代王朝还可以苟且蒙混过关的话,那么近现代之后,当某些外部文明开始理顺了这一关键的伦理关系,而中国却仍然迟迟执迷不悟的时候,中国文明的核心竞争劣势就马上显现出来,中国人的厄运和苦难就只能不断地反复下去。

  不妨提一个常识性问题:试想如果7月23日那天出事的动车上,坐着铁道部或国务院官员的父母家人,抑或其顶头上司,那么这场车毁人亡的事故还可能发生吗?即使发生了,铁道部及国务院官员还敢于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平抑事故现场,急于恢复通车吗?他们还敢于在善后处理中敷衍了事,讨价还价吗?估计再借他们30个胆子也不敢。


其实,按照现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和常识,铁道部或国务院官员的父母大人和顶头上司,确实就是在动车上的,不仅是7月23号那天,而且是一年365天常来常往,他们就是亿万的普通中国人民,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真正赖以存在发展的中流砥柱。

  但是很可惜,中国颇有一些不孝子孙,至今不懂或不认这个道理,或者有时嘴皮子上能讲得好听,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难以兑现,总是错把自己当成了大爷,反而怠慢了甚至加害于真正的大爷。7・23特大事故及其类似的问题,表面因素可以千头万绪,但其悲剧的核心根源就在于此。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开始对"官本位"及"唯权唯上"在观念和价值上有了一定的反思和清算,但在具体实践和体制改革上,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触动依旧微乎其微,即依然严重缺乏人民大众依法监督,制约和管理权力的真正有效渠道和手段,导致"权为民所赋"这样的新思维鲜有制度依托及落实,更导致执政党和国家官员对人民大众鲜有敬畏之心。

  中国最要紧的是尽快落实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把几千年来被颠倒的政治伦理关系从根本上矫正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明复兴,道德重建及体制创新。

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




Link: http://www.zaobao.com/yl/yl110804_002_1.shtml (sent via Shareaholic)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台湾走向民主之路

台湾,你读懂了吗?

今年6月28日,北京、上海、厦门三地开通了赴台自由行。这是继2008年7月台湾地区向大陆居民开放旅游、两岸实现首次直航以来,两岸民众交流的 又一里程碑式的节点。和以往“团进团出”、浮光掠影式的旅游相比,自由行的开通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大陆民众有机会深入台湾社会,了解对岸同胞的生活。

政治风云的因缘际会,导致了2300万台湾人民和13亿大陆人,在过往的60多年里的疏离和误解。对大陆人而言,因为长期受制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 过往的政治宣传,台湾只是意味着阿里山、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台湾“立法院”里的混战,蒋介石的独裁和陈水扁的贪腐。这是我们知道的台湾。

而身临其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之前不知道的台湾:秀美的山川和干净的环境,慈济的巨大影响和各种神和谐共处于一堂的奇观,电视里“名嘴”的口若悬 河和对政治领导人的无情嘲弄,台湾人民的平和与友善。而隐藏在这些美丽和谐的外观和体验之后的,是台湾60多年来特别是“解严”以来水滴石穿的制度创新和 价值演变:环保运动的勃兴,使得台湾的环境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解严”带来的自由民主化,开放和重塑了政府和宗教、媒体的关系;民众的亲切友善, 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和有冤有处诉的心情舒畅。

至于台湾的民主化,长期以来摇摆于赞誉和质疑之间。显然,台湾民主是有缺陷的,但老百姓已经学会了用选票选择和惩罚政治人物,“立法院”里的“全武 行”,毋宁说是表演给选民看的做秀。权力的合法性来自民众,已经是一个常识。老百姓相信他们的制度,相信人民可以得到正义,这是台湾和谐美丽的保障。

时至今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彼此都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快速发展着。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同是中国人,同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台湾社会当然不完美,但台湾及台湾人的作为演绎了中国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对今天的大陆社会是弥足珍贵的借鉴。

台湾:印象与思考

文|本刊记者|赵灵敏  发自台湾

对大陆人而言,台湾是个遥远却又令人向往的地方。记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那一篇《日月潭》,是宝岛台湾第一次闯入印象。属于中国的风光旖旎的宝岛,和 大陆只隔着浅浅的海峡,却很长时间以来“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相见不如怀念。因此,心中遐想的台湾,像远观一幅油画,生疏而神秘。

其后,台湾的书籍和流行歌曲扑面而来,我们知道了,那里是李敖,柏杨,三毛,罗大佑的故乡,那里有忠孝东路,淡水和基隆。

再往后,台湾变成了电视转播中陈水扁声嘶力竭的呐喊和立法院不时上演的“全武行”,看到选民如痴如醉的沉迷,飞舞的旗帜,激昂的音乐,还有新闻里说的兄弟、夫妻因为选举而反目成仇,台湾给我们的印象是好乱,好狂热。

但显然,这种片段式的记忆,并不是真正的台湾。6月28日,北京、上海和厦门开通了居民赴台自由行。和以往“团进团出”、浮光掠影式的旅游相比,自由行的开通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大陆民众有机会深入台湾社会,了解那个我们所不真正了解的台湾。

不断给予经济上的优惠来增加认同,相信越交流越会有好感,这是包括自由行在内的一系列惠台措施的潜台词。而之前笔者的台湾行,也许能为此提供另类的思考和观察。

细节之美

6月中旬,笔者到台湾采访。一周的台湾之行,来去匆匆,有两件事让笔者印象深刻:

某天在宾馆的房间里,笔者因为电视遥控的问题致电房务中心,他们答应尽快派人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房间电话响起,有采访对象致电商议访问的具体安 排,此时,门铃也响了,但因为电话里谈的事情很重要,对方又是第一次打交道,不好挂电话。5分多钟后打开房门,发现服务员还站在门外,笑容可掬。

某日坐公共汽车,司机在停车时停得离正常位置稍微远了一点,车下的乘客不得不再走一小段路才能上车,按说这种事也算正常,但是司机打开车门之后就立刻向上车的乘客不住道歉,而有一位女士依然不依不饶,而司机依然恭恭敬敬。

这两件事使我有些疑惑:我早就是个成年人了,在地铁里随着人流奋力争抢一个有利位置,在公共汽车上听听司机的大喊大叫,在银行或餐馆里遭遇一些冷遇,早已司空见惯,不是会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而在台湾,却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从市容上看,即便是在最发达的台北,也少有高楼大厦,都是平淡的几层楼,没有什么色彩和形状来冲击人的视觉,也没有多少特殊的景物来令你震撼,显然 比不上北京、上海的繁华。很多大陆人因此会看低台湾。在这个问题上,社科院于建嵘先生的“台湾之问”是最好的注解。他问碰到的台湾老百姓:假如政府官员把 你们家房子拆了怎么办?老百姓说,房子是我的,官员怎么会拆我的房子?于先生坚持问:假如拆了怎么办?老百姓答:我到法院告他。那政府官员的麻烦就大了。 于先生再坚持问:假如法院腐败了,官官相护怎么办?老百姓答:那我到议会那里去告他。于先生继续问:如果议员也腐败了呢?老百姓说:不可能,他腐败了,下 次我不投他的票,他就当不了了。

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但很少看到闯红灯,路面秩序井然;公共扶梯的左急行右站立得到了很好的遵守;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小巷里,没有看到保洁员拿着 扫帚提着簸箕来来往往忙碌的身影,但到处都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小巷也基本和主街道一样干净整洁。在7/11吃便当的人,会自觉把剩饭和饭盒分开,再 把筷子捆在一起回收。台湾人说话很柔软和长长的拖音,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也会变得怒气全无。

以上都是笔者的切身见闻,没有豪华和气派的炫耀,只觉舒适和熨帖。显然,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是取决于建筑和外表,现代化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从很多社会的细节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民众素质和人性化。一个社会令人神往之处往往在于那些细节。

台湾山水自然风光旖旎,但与大陆相比,仍属小巫见大巫。但台湾厕所多、摩托车多、庙宇多、民俗活动多;警署和警察少、城市管理人员少、集会上访人员少、闲散人员少。所到之处,社会管理井井有条,和风细雨,这己涉及深层次问题,许多东西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自由行的成效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认为,国民党统治台湾的40多年,对台湾民众灌输了40 多年的反共教育,祖国大陆几乎完全被污名化了;而李登辉主政12年加上陈水扁主政5年,将反共教育变成反中教育,疯狂地“去中国化”,又将台湾作为一个 “新的国家与民族”加以塑造,使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形成了“400年的疏离,100 年的隔绝,50年的对抗”。基于此,在两岸关系中,争取台湾民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对台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经济在20多年前的经济危机中已经滑入了低谷,风光不再。能否顺利走出这个低谷,仍旧是个未知数。这些年来,北 京不断对台湾释放经济上的善意,具体措施包括农产品免关税,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减收学费,签署ECFA,进一步简化台湾民众赴大陆签证手续等。最新开放的 三地自由行,是和这些措施一脉相承的,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经济上的让利,让台湾民众得到实惠,增加他们对大陆的向心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两岸存在一些摩擦,但是贸易、投资及民间交流都迅速发展。2007年,台湾就对大陆享有8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依存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的上台和对统独话语权的劫持。

我们大陆人常常不能理解,“一国两制”给予了台湾人的优惠那么多,甚至比香港还多,为什么他们还要选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

这里面当然有复杂的政治原因,但经济上的施惠之所以不那么成功,部分原因是对于台湾人民来讲,这些政策的效果却是打了很大的折扣的。比如开放大陆游 客来台,声称每天最高可达3000人,结果每天都不到300人。相反去大陆观光和旅游的台湾客大增。这项措施不仅没有拉动台湾经济,反而形成反向输血的效 果。再比如,国民党提高了赴大陆投资门槛,结果一时间造成台湾部分企业关闭转向大陆,对台湾的就业产生新的压力。

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岸的分离已有60多年,各自建立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双方已在日常生活习惯乃至价值观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差异。由于发展阶段的不 同,大陆的现代化仍处于量的积累、追求GDP、解决温饱、炫耀财富的阶段,而台湾的经济起飞比我们早,政治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其现代化已经发展到追求精 致和细节,对权利、尊严和观感分外敏感和较真的阶段。这样两种观念的对撞,甚至可能产生某些学者所担心的“越交流越疏远”的状况。

尽管这些年我们一直喊要“告别GDP崇拜”,但实际上,GDP崇拜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多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我们的对外交往方式,体现在对台关系上,就成了“给你好处你就应该爱我,否则就是不知好歹和忘恩负义”式的自大。而这对台湾人而言,往往很难接受。

在台湾几天,最经常被人问的问题是:大陆人是不是都那么有钱?暗指的是大陆人到台湾买了多少LV的报道,再加上不久前大陆游客在阿里山为抢小火车坐而互殴的新闻,其效果可想而知。

有朋友讲过一个故事:“10年前我到台湾访问,在台南市中心一家餐馆吃火锅,老板娘听说我来自中国大陆,惊讶得盘子几乎掉在地上:‘你跟我们长得一 样啊?’而今天,台湾很多计程车司机都会说:‘听说大陆进步很快啊。’”这从侧面反应了两岸隔膜与两岸交流所带来的台湾同胞对大陆认知的提升。

但早在2009年,据《联合报》报道,台湾“行政院”研考会在4月29至30日以电话抽样访问台湾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效样本862人。调查显 示,33.3%民众回答对大陆观光客的印象不好,有好印象的24.9%,另无明确反应的22.7%、不好也不坏的19.1%。显然,要获得台湾民众的好 感,仅仅靠经济政策上的恩惠和自由行的购买力是远远不够的,培植文化和制度上的吸引力,让民众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更加根本的方向。

政治框架下的统一在目前情况下仍然比较遥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个大课题。而自由行能否对破解这个大课题有所帮助,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8年台湾大选结束以后,马英九在庆祝大选胜利的会上自诩台湾民主是亚洲民主的灯塔。但是,对于中国大陆的民众来讲,他们所了解的台湾民主却有 不同的表象,这些包括“立法院”里“全武行”的打斗、严重的权钱交易式的贿选,以及用开枪的方式改变选举结果的“传统”等。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人的眼里, 所谓的台湾民主就是台独。该怎样看待台湾民主的变化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呢?笔者从2001年起曾经多次到台湾访问,也看了多次台湾不同类型的选举。所 看所思,深有感触。

民主之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为了稳固统治,台湾一直实行“军事戒严”,国民党在台湾施行的是专制统治。前有“二・二八事件”,后有“美丽岛事 件”,这个期间无数的台湾人受到迫害,以致失去生命。这些都是血腥的记录。台湾民主化之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纪念馆,将这些事件都陈列出来,让后人了解。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军事戒严,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台湾民主化的发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社会面对的内外变化,二是台湾领导人的决断。

首先是台湾社会的发展,给了国民党政府很大的压力。当台湾的经济在70年代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台湾的中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同时台湾也逐渐开始对外开 放,大量的人走出台湾,了解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社会内部要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要求民主的呼声在不断加大。社会要求开放公众政治参与之路,让公民 进行政治参与,而不是国民党垄断权力。社会各界办的各种各样的媒体不断涌现,随封随开,政府无法禁止;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台湾退出联合国,引起台湾内部巨大的震动;中国大陆从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国际大格局的转变,对台湾带来更 为巨大的外来压力。

这些内外压力,形成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巨大挑战,迫使台湾地区领导人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1987年果断地宣布解除戒严,顺应民意,开放媒体和社会空间,并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访问。

解除戒严、开放媒体,导致台湾开始走向民主化道路。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台湾社会并没有因此产生更激烈的政治动荡,对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产生多少负面的 影响,而是用一个比较平稳的方式,打开了民主转型的大门。台湾由反对势力组成的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很快就建立了起来。反对党成立后原以为要面临的政府大逮捕 根本就没有发生,蒋经国默认了反对党的成立,主导了这一场巨大的政治变化。

台湾开放民主的道路也逐渐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变化。蒋经国去世以后,对于台湾民主的走向,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了委任直选和公民直选两大派的争论,导致 第一次国民党的分裂,新党出走,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反对党。台湾的民主化最终导致领导人的全民直接选举。1996年,台湾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大 选。如果从理解民主最主要的内容是选举来看的话,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正开始。在1996年的选举中,虽然面对各路人马的竞争,国民党还是轻易取得了胜利, 继续执政。但是在2000年的大选中,执政的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当时,宋楚瑜和国民党领导人闹翻,结果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宋楚瑜的参选再次分裂了国 民党,分散了国民党的支持票,结果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当时陈水扁的得票率只有39.3%。在2004年的选举中,国民党和其它泛蓝力量 进行整合,由连战和宋楚瑜联袂出马竞选,本来大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或许是由于选举中出现的“两颗子弹”事件,使得民进党以微弱多数再次赢得选举胜 利。一直到2008年,马英九和萧万长再次统合泛蓝力量,才夺回了丢失8年之久的台湾政权。

台湾民主的成就

在台湾民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民主是一步一步艰难实现的,在“解严”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渐建立:

建立了公平的选举制度。台湾政治的合法性已经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候的强权统治逐步转变成由选举而来。在国民党到台湾的早期,也存在一些基层选举, 例如县乡长的选举和基层民意代表的选举,但国民党操纵选举,控制选举,以及用钱贿选是普遍现象。国民党政府曾经将这些有问题的选举称之为“台湾的民主”而 加以炫耀,但是遭到了台湾社会的唾弃和反对。随着台湾公民社会发展,当中产阶级成长起来之后,发现对于中产阶级的参政来讲,最好的路径就是参加这些基层的 选举。80年代以后,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台湾的选举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建立了中立的选举委员会,建立了公平和公开的选举程序。

现在可以看到,台湾的选举类型虽然有很多,例如“立法委员”的选举、村里长的选举、县市长的选举和县市议员的选举等等,但这些选举都有非常规范的操 作程序。在投、开票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违规操作和操纵选举。当然,台湾选举中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例如屡禁不止的贿选问题、地下钱庄和赌头操纵选举的可 能性问题,以及让人抨击的选举中屡次出现的枪击事件是否影响和操纵选举结果的问题等。当局也用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持选举的公正性,例如为了打击贿选而加大了 举报的奖励等。因此,就选举制度本身而言,台湾的选举基本上是一个制度化的和法治化的选举,可以保证选举的自由和公平。国际社会也认可台湾选举的制度和程 序是公平和公正的。可以讲,选举在台湾民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

建立了两党政治制度。国民党到台湾以后,经过“二・二八事件”,压住了台湾的本土力量。之后国民党一党独裁,垄断台湾政治进程。曾经有些知识分子想 组建反对党,但没有成功。一直到80年代后期,反对党在台湾才正式出现。就台湾当时的政治力量而言,反对党力量不大,但是却在2000年第一次取得了政 权。在连续8年民进党执政的过程中,国民党的力量在不断削弱。2008年大选,马英九领导下的泛蓝联盟取得了大胜,而民进党士气大落,内部出现分裂,以致 当时有人估计,可能就此民进党翻不了身。但是在经历了2009年县市长选举和2010年的五都选举之后,民进党又很快恢复起来,形成和国民党两党鼎立的局 面。

这样来看,台湾政治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固的两党制政党制度。双方从实力上已经势均力敌,国民党要彻底打败民进党,或者相反,都已经不可能。在两党之 外,虽然还有一些其他政党,但是也就只能提倡些自己的看法,都无法对这两党形成挑战。这样台湾就已经从民主化初期的国民党、新党、亲民党和民进党的多党政 党体制转变成一个比较巩固的两党政体。两党各自代表的社会力量,也逐渐分明。国民党比较多代表外省籍和城市有产阶层,而民进党则多代表本省籍和社会下层人 士;在地域上,也逐步形成了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

巩固了民主政体制度。按照国际上的民主政体巩固理论,一个新兴民主政体,只有在经过两轮政党轮替之后,才能形成巩固的民主体制。这就是说,新兴民主 政体虽然可能有比较好的选举制度,但当选举结果表明执政党选举失败,可是执政者不承认选举的结果,拒绝交出政权,或者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制造混乱,这就表 明民主失败。而如果经过两轮的政党轮替都出现权力转移过程是顺利的,就表明这个民主的游戏规则已经被人民和政治精英所接受,民主就在这个新兴民主政体中巩 固下来。从这个理论来看,基本可以符合台湾的情况。2000年,民进党上台,实行第一轮政党轮替;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5年后,和平交出政权。2008年, 民进党执政两届8年以后,又和平交出政权;国民党再次上台。这样就实行了两次政党轮替。这两次政党轮替的政权转移都和平地顺利完成,各政党都承认选举所带 来的政治合法性,政权和平转移的民主游戏规则为台湾社会所接受。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这两次政党轮替使得选举所带来的政治合法性的观 念,成了台湾政治文化的主流。

台湾民主化的过程虽然没有剧烈的动荡,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民主发展过程。这些问题包括两类,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发展的阶段性问 题。历史遗留问题中的最大问题是族群问题,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就是统独问题。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变成了民进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诉求,利用统独 之争来动员本省人支持民进党。而国民党主张两岸发展关系,缓解紧张关系,被民进党批为卖台。族群问题和统独问题影响了台湾民主的发展,成为划分两党的一个 重要依据,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难于解决。

而诸如“立法院”的武打场面等,以及没有妥协和对话的党争等这些,都属于台湾民主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很多“立委”在镜头面前打得不可开交,那是给选民看的“做秀”,镜头一移开,马上就偃旗息鼓。随后在同一家饭店遇见,还会客气打招呼。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在掌握政权之后,都被社会批判为行政无能,只会党争恶斗搞选举,不能很好地执政;台湾“立法院”委 员被批评为无心议政,只是一心跑基层拉选票等。这些都说明台湾的民主虽然经过两轮政党轮替之后,从形式上已经巩固,但是民主的内容,以及民主的质量,也包 括制度建设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美国的民主制度建立已经有200多年,尚且存在权钱交易、腐败等严重问题,一个20多年的新兴民主政体的发展存在很多问 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问题在欧美等老牌民主国家发展的早期也都存在,随着民主品质的提高都逐渐得到了解决。

民主带来了什么?

台湾民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带来了许多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但是对于台湾的普通人民来讲,台湾民主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这是需要值得关 注的。这也是理解台湾民主发展结果的重要观测点。其实就政治发展来看,民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人民来讲,民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更自由、更有尊 严地生活。

从台湾的民主发展来看,依我个人的经验,台湾的民主给台湾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并不是上述政治制度上的变化,而是实际上对台湾公民权利带来的变化。 2001年,也就是在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之后,我曾经到台湾做访问学者一个多月。当时第一次政党轮替刚刚结束,我的一些国民党的朋友和同学担心民进党上台 会对国民党进行迫害,都心有余悸。我在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都很小心翼翼,担心隔墙有耳,怕被人打了小报告;即使在公开场合谈话,也要求我小声,不要让 旁人听见。2008年,国民党夺回政权之后,民进党有人也曾经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生。2010年“五都”选举的时候,我在台湾,已经感觉 到台湾有了空前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再担心会因言获罪了。

所以根据我的理解,台湾民主的结果,尤其是两轮政党轮替的结果是台湾社会的人权和公民自由权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举例来说,在台湾民主化过程开始的时 候,社会需要更多的自由,因此需要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因此台湾出版法的恢复就成了保证出版自由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台湾民主发展的今天,这个曾经是无数社 会人士希望得到的出版法已经被取消,这个取消不是说出版自由被取消,而是台湾现在的言论自由程度已经不再需要出版法来加以规范了。台湾任何公民如果有财力 的话都可以办杂志报纸,办出版社,办媒体就像登记注册一个公司这么简单。

这表明,台湾民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是台湾人民已经有了空前的自由,也就是空前的人权,任何人在台湾都可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尊严。因此从民主 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民主推动了人权的提高,而反过来人权的发展又推动了民主的前进。而保证这个民主——人权发展正常秩序的就是法治。所以以前只有在欧美国 家(亚洲是日本)才存在的法治,现在台湾也可以看到了。而这个法治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华文化的地区曾被认为是难于建立的。


Link: http://focus.news.163.com/11/0719/09/79AL3LTU00011SM9.html (via shareaholic.com)

精选博文

13条减脂黄金法则:科学、高效、可持续

  13条减脂黄金法则:科学、高效、可持续 George Ferman🚀 @Helios_Movement https://x.com/Helios_Movement/status/1788924576811917801 5月10日 How to lose fat (in a ...

热门博文

长者精神健康系列

返回主页